教案的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相关的学习内容,通过教案的调整,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个性化地安排教学,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儿蒙氏数学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蒙氏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数的形成、数数、认数字、比较数的大小和数序等)。
2.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几何图形片10张、红黄蓝三色的几何图形板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上有红黑绿三种颜色写的1"10的数字各一个)、数字牌每人一块。
活动过程:
师生进入数学宫
游戏一:做的对有快(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数数)
1.目测几何图形的个数做动作
2.添上或去掉1后做动作。如:看到8快图形就做9或7的动作。
游戏二:踏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字、比大小)
在地上任意放置图形,幼儿按要求找到图形数字,用脚踏上去。老师可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如:踩三角形上红颜色数字;踩比3大、比7小的黑颜色的数字。
游戏三:排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的排列和分类)
1.按图形的形状不同将数字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按图形的颜色不同将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游戏四:比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数的大小、数序)
1.每一幼儿胸前挂一数字牌,在乐曲声中找一位好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位幼儿比较数字的大小:数字大的幼儿站着做动作,数字小的幼儿蹲下做动作,数字一样大的幼儿相互拥抱做好朋友。
2.要求幼儿迅速胸前数字大小依次从大到小排队,做动作走出数学宫。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节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复习课。其重点放在: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能准确迅速地进行运算。2.提高灵敏性,养成良好的游戏秩序。《纲要》中所说:“幼儿园数学应以游戏为主要向导,孩子在游戏中得以不同的发展和提高。”如果单一学习数学,孩子们会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活动中设计了《数学宫》这个游戏,将加减法应用于数学宫的闯关中,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增强孩子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整个活动以去《数学宫》的情境贯穿,分成了三个环节:停车,闯关,找礼物。在设计游戏环节的时候,每个环节的要求都不同,注意到了教学内容之间的递进,使孩子学习数学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每个一环节也都注意到了以幼儿为主体,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己运算、检查,在与同伴的不断碰撞中,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特别是闯关活动中的第二关:投掷,孩子们能个个参与,自己分组检查投掷结果的对错,使孩子们树立了自我检查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第三关:看谁报得多。活动中运用了抢答的形式,而且提出了说过了不能再说的要求,孩子们又要听好同伴报的.算式,还要自己想好抢答的算式,注意力非常集中,在一个数的算式报完后,能主动提出换一个数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游戏中我还把孩子们分成了男队和女队,回答对的孩子手上贴上五角星,游戏结束后检查男队和女队的五角星数量,充分体现了游戏的结果。
不过在活动中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活动的开始,孩子们开着汽车进活动室,让幼儿按挂在胸口的算式的得数,找停车位停车,我把停车位的数字放在和幼儿视线平行,本来以为这样更适合幼儿,没想到孩子们都着急得停车,把数字都挡住了,而且每个停车位中间间隔不多,孩子们便显得有些挤了。
接下来的闯关游戏中,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比较突出,由于要求每个孩子都参与游戏,能力强的幼儿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听清每一关的要求进行游戏,而有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就显得无所事事,只是注意到游戏的过程,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
最后一个环节“找礼物”时,孩子们看到礼物都很兴奋,都着急想去找礼物,好多幼儿就没有听清要求,没有去找得数一样的算式,而是去找一样的算式,这样就找不到礼物,游戏秩序有点混乱。
幼儿蒙氏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性灵。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6张蘑菇房子图片。
2、1-6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
3、小猴、小熊头饰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4、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6的点卡一套/人。
5、标有1-6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6、故事《住宾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讲述并表演故事(助理教师配合故事表演)
1、讲述并表演故事后提问:
(1)熊猫说2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5号的邻居,5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6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a、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4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幼儿自主探索3、4、5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习数字1-6。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1、给黑板上的数字找相邻数。
2、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6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ⅹ的相邻数就是ⅹ和ⅹ?"......
活动结束。
附一:故事《住宾馆》
小动物们去旅游,来到了森林宾馆,要在宾馆休息。熊猫负责给小动物们分房子。熊猫把所有动物的房子都分好了,贪玩的小猴很晚才赶到。小猴跑到熊猫面前说:"我的钥匙呢?"熊猫管理员拿出了钥匙笑眯眯地说:"在这儿。给你,你是2号的邻居。"小猴一听:"2号的邻居我知道,不就是3号吗?拜拜!"不等熊猫把话说完一阵风似的就跑了。
小猴拿着钥匙来到了3号房,可是3号房里面好象没有锁,小猴正纳闷,开门一看,呀,里面住着一只大老虎,可把小猴吓坏了,赶紧关上房门。小猴想:"一定是熊猫管理员搞错了。"可是熊猫管理员说2号的邻居有两个,不只是3号。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原来1号才是自己的房间,从此小猴知道了原来2号有两个邻居,一个是1号,一个是3号。
小猴子刚找到自己的房间,小熊又拿着钥匙来找房间了,小熊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了,小熊只知道自己是5号的邻居,可是5号的邻居是谁呢?这下可把小
幼儿蒙氏数学教案篇3
教案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活动准备:
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预设:
一、自由探索。
1、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2、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自由排列。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排列。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课后反思:
我对幼儿园上了公开课《找规律》,这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学习内容,活动的设计我以游戏、操作贯穿于整一节课,这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第一个环节我以“听词做动作”的游戏导入,让幼儿听我说两组词(①小鸟啄虫、小鸟啄虫、拍手、拍手。②小鸟飞、跺脚、跺脚)做动作,然后让他们思考每一组动作继续做下去该怎样做,许多小朋友都做对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xx小朋友说:“我照着前面做的就往后做了。”
xx小朋友说:“小鸟啄两次,拍两次手是按顺序做的。”
xx小朋友用响亮的声音说:“这些动作是固定重复的,所以后面的动作也是这样做。”多么好的回答!我请全体小朋友给予他们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我让小朋友听音乐来做上面的动作,小朋友们把自己当成了小鸟,开心极了。最后我引导小朋友用图把上面的动作表示出来,让他们知道这样有顺序的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第二个环节我分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首先让幼儿观察物体的排列找出排列的规律,然后继续排下去。接着让幼儿来玩“有规律排队”的游戏。最后让幼儿在教室里找一找有规律的东西,这个环节小朋友们非常的活跃,都要抢着回答。
xx小朋友说:“墙上的米老鼠排列是有规律的。”
xx小朋友说:“钢琴的琴键排列是有规律的。”
xx小朋友说:“墙上的kt板排列是有规律的。”
xx小朋友说:“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xx小朋友说:“头顶上的脸谱和链子排列有规律。”……
第三个环节我提供了许多材料让幼儿进行创造规律。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对“规律”的.感知、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小朋友们都摆出了各种各样的规律,他们学得积极、投入,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活动,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比较认真、积极参与和守纪律,但是还有四个孩子不够理想,按要求进行活动的意识还不够强,不过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已进步了许多,要他们达到我的要求,这是我以后要面对的一个工作重点,因为我的目标是要让全班所有的孩子都表现得令我满意!
幼儿蒙氏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摆放图形,学习交集分类,初步了解两集合相交部分所摆放的图形必须同时具有两个集合内图形的特征。
2、继续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去运算。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空心大圆4个(分别为红、黑、各一,绿2),标记若干(如南p333图二、三、四、五、六)。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的组成。
开展拍手游戏和碰球游戏。复习10的组成。
二、学习按标记将图形分类。
1、出示教具(五),引导幼儿观察标记后说出这两个空心圆圈是谁的家。
2、谁来将图片按标记分别放在两个圈内。分完后再请幼儿说说两个圈里各放的是什么样的图形。
三、学习交集分类。
1、出示图六,引导幼儿观察两个家怎么了:这两个家怎么了?有没有完全重叠,是谁的家和谁的家有部分重叠了,重叠的这一部分有谁的家。(是绿色、三角形的家。)
2、出示图七,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你们想想什么图片可以住在绿色的家和三角形的家重叠的地方?
3、教师和幼儿一起在两个圈重叠的地方放上绿色的三角形,并在重叠处的上方贴上相应的标记。
四、运用交集分类经验。
1、出示图八:请你们想一想板上的标记和两个空心圈,红心圈里放什么图形,黑心圈里放什么图形,他们重叠的地方又应该放什么图形?(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
2、请一名幼儿分别将图形片送至红圈、黑圈和两圈重叠的地方,请其他幼儿检查他放得是否正确,并说说为什么。同时想想重叠的地方应该贴什么标记。
五、幼儿操作。
1、小朋友先看看材料上(两个相交的圆圈)每个圈上插着什么标记,想想在每个圈内应放什么图形,放好后,再想想两个圆圈重叠的部分内应该放什么图形,将图片放在里面。完成后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做的。
2、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六、结束活动。
1、表扬上课表现好的孩子。
2、和孩子一起收拾活动用具。
活动反思:
这些图形是幼儿平时经常接触的图形,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要求幼儿通过比较分辨出每组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幼儿对分类没有困难,只有稍部分幼儿还不能自行做好图形标记。活动后,我们都觉得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让孩子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小百科: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语出《书·舜典》附亡《书》序:“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
幼儿蒙氏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初步张握6的形成。
2、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每人一套精美的小夹子,娃娃纸盘、小红点。
活动过程:
一、复习5 以内数。
游戏:1 、听铃声夹夹子。
铃声开始,往身上夹夹子,铃声停就停,数一数夹了几个夹子,并说出总数。
2、听铃声举数卡
铃乡开往身上夹夹子,铃声停,数出夹子总数,并举出相应的数卡。
3、听铃声夹夹子教师敲铃,幼儿根据所敲铃声次数和提出的问题夹夹子,并准确的说出相应的数量。
二、学习6 的形成
1、 探索6 的形成。
以娃娃和夹子做游戏的形式,为娃娃夹5个夹子然后提出,怎样使5 个夹子变成6个夹子的问题。
小结:5 个夹子添上一个夹子是6 个夹子。5 添上1 是6。
2 、探索用圆点表示夹子的数量。
以娃娃点红点的`形式提出问题:娃娃要和架子一样多的红点。请幼儿想办法,操作并说出来是怎样使红点和夹子一样多的。
(1) 先点数夹子是几个,再数出与夹子一样多的红点。
(2) 取一个红点与夹子对应粘贴,然后数出红点总数。
幼儿手指实物与圆点,边指边说“一个夹子一个圆点。。。。。。”
小节:6个红点可以表示6 个夹子。
3、 认识数字6 说一说6可以表示什么物品。
三 游戏:《挑兵挑将》
将幼儿分成两队,对诵儿歌“干草垛,叉兵刀,我的兵马让你挑,要几个?要x个。游戏反复进行2――3遍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