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工具,教案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值得教师的精心制定和准备,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走和跑的音乐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走和跑的音乐教案篇1
活动准备:
表情图:高兴、生气、难过。
活动过程:
1、学习歌曲
(1)出示表情图,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自己高兴、生气、难过时的表情,动作。
(2)老师示范演唱歌曲。
(3)请幼儿练习歌曲中的节奏部分。
(4)幼儿跟老师一起唱歌,节奏部分要拍整齐,要把高兴的心情用表情表现出来。
2、学习领唱和齐唱
(1)请幼儿讨论:这首歌哪一句可以一个人来唱,哪一句可以大家一起来唱。
(2)练习领唱和齐唱,请一名幼儿唱第一、二句其他小朋友唱第三句。
3、创编歌词
(1├鲜χ付ㄒ桓霰砬椋缟胄∨笥衙谴幢嗌钡亩鞑⒈喑筛璐食隼础?
(2)全体小朋友围成一个圈,由老师或小朋友确定一种情绪,幼儿依次创编歌词和动作,用领唱、齐唱的方式演唱,轮流几个人后,再换一种情绪,请大家创编。
活动延伸:
在美工活动中画“表情”。
活动评价:
本节课能抓住幼儿特点,运用歌曲创编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对音乐感兴趣,想创编会创编。幼儿能完全接受歌曲节奏、旋律,兴趣高涨,自编自演。
活动目标:
1、学习歌曲,能根据指定的情绪创编新的歌词和动作同时配以相应表
情。
2、学习领唱和齐唱,注意倾听和观察领唱者的歌词和动作,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走和跑的音乐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幼儿在反复感受的基础上,学习创编二拍子的节奏型。
2.幼儿在活动中学会用身体乐器(小脚)踩节奏,发展动作的灵活性。
3.幼儿体验活动的快乐。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录音机、录像机、磁带、录像带,大鼓一只,小鼓若干。
2.彩色节奏卡若干,音符娃娃若干,小节线若干。
3.幼儿已认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
活动过程:
一、复习节奏鼓《鼓旦旦》。
师:找只小鼓做朋友吧,让我们敲起欢乐的鼓,热情地欢欢迎客人老师!
1.“比比哪只小鼓节奏最好听。”幼儿根据音乐伴奏的速度,完整演奏。
2.送小鼓休息二、节奏练习。
1.看一组幼儿在海滩上玩耍的'录像。
2.幼儿互相交流在海滩玩耍的情景。
3.节奏练习。
师:“我的大鼓想知道你们在海滩上都玩了些什么。”
老师有节奏地边敲大鼓边问幼儿:你在|做什么|幼儿用同样的节奏来回答:我在|踩文蛤|
(1)部分幼儿进行节奏练习。
(2)变换节奏,幼儿逐个练习。
师:你在做|什么|幼:我在洗|脚丫|
1.幼儿用脚踩出节奏。
师:你们的小脚丫在海滩上踩出的节奏就像一首快乐的歌。把你们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1)出示节奏型x x x | x x x |,幼儿踩。
(2)个别幼儿随意踩,大家学。
三、自编节奏型1.出示音符娃娃,引导幼儿说出每个音符是几拍的。
2.和音符娃娃做游戏:用音符娃娃编二拍子的节奏型,编两个小节。
3.幼儿分组摆节奏型,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幼儿用小节线隔开。鼓励编好的,先打出自己的节奏,再用脚踩出来。
4.将各组编的节奏型排成一队,幼儿集体练习踩节奏。
5.大鼓加入,幼儿再次练习踩节奏。
四、复习律动《快乐的啰唆》
师:玩了这么久,你们快乐吗?还有很多快乐你们没发现呢。走,我们一起找快乐去!
活动反思:
音乐审美感受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因此,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走和跑的音乐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奶罐的多种敲击方法(各个方向的敲击、转动发声等),并能用敲击和转动发声的方法边唱歌边玩游戏。
2.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发现并尝试奶罐的多种敲击方法。
3.当“老猫”出现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保持不动。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只空的绘有老鼠形象的酸奶罐,一根长约15厘米左右的小木棒(一次性筷子)。
2.幼儿已学会演唱歌曲“小老鼠上灯台”。
3.教师用的一只贴有小老鼠形象的奶罐。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运用变魔术的方式将酸奶罐变成小老鼠。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什么?我来把它变变变——变成一只小老鼠。
二、教师模仿小老鼠和幼儿问好,练习相关节奏。
师:这是一只说话慢的老鼠,它说小-朋-友-好!(幼儿练习)这是一只说话快的老鼠,它说小朋友好!(幼儿练习)说话快的老鼠说,请你打开你的小门,家里也有一只小老鼠,快点把它拿出来。
三、幼儿取出奶罐,探索奶罐的多种敲法。
1.幼儿边敲边和教师扮演的`老鼠妈妈打招呼。
师:请你们拿着小老鼠的“裙子”,敲敲小老鼠的身体,有这么多的敲击方法呀!那我们和后面的老师打打招呼。老师们好!
2.教师启发幼儿探索转动奶罐的方法。
师:除了一下一下地敲,还可以怎么敲?快跑快跑快跑快跑!
3.幼儿练习各种方法。
师:走走走走,快跑快跑快跑快跑。
四、幼儿看教师示范玩游戏。
师:小老鼠跑累了,都在小腿上坐坐,我的小老鼠表演一个节目给大家看。
五、师生随乐敲击玩游戏。
1.完整敲击游戏。
2.再次爬到高高的灯台上偷油吃。
3.大老鼠偷油:声音重。
4.小小老鼠偷油:声音轻
5.肥老鼠:重点示范从灯台上摔下来。
六、小老鼠空手玩游戏。
七、请配班教师伴奏。
走和跑的音乐教案篇4
相关知识:
竹琴自古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勐腊,思茅地区西盟、孟连,临沧地区耿马、沧源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琴体用两端带有竹节的大龙竹制作,筒长50厘米~60厘米、外径8厘米~10厘米,在两个竹节之间开有一个圆形出音孔。音孔两旁分别剜起两条竹皮篾丝为弦,每条竹丝弦长35厘米、宽0.15厘米,弦两端下面各支一个竹制琴马,使竹丝弦离开筒身并具有一定的张力,移动弦下的琴马,可调节竹弦的音高。演奏时多为坐姿,左手持握竹琴一端或将其平置于桌面及地面上,右手执小竹棒敲击竹皮弦,发音叮咚有声,但音量较小,音色较柔和。
活动目标:
1、在操作过程中了解不同大小的共鸣腔内传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2、体验用竹管敲打乐曲的快乐。
活动准备:
长短粗细各不同的竹筒若干,打击乐谱《春雨沙沙沙》
活动过程:
一、开展讨论,激发兴趣。
1、介绍竹制乐器,教师激发出示图片并介绍。
教师:竹子可以做很多的'乐器,你们知道有什么乐器吗?我们来看看。你们认识吗?
2、教师:那你们想要一个竹子做的乐器吗?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竹管,谁能让它发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尝试敲打竹管,引导幼儿发现声音的不同。
教师:听听看你们的竹管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二、制作竹琴
1、教师:你们的竹琴发出的声音好听吗?怎样让声音变的更好听呢?
2、幼儿分组,把各自的竹管排成一排,试着敲打。
3、引导幼儿变换竹管位置,再进行敲打。
三、竹子打击乐
教师:竹子敲打出来的声音真好听,那我们现在来敲打一首完整的歌曲好吗?
1、幼儿分成两组,分别打击大竹管和小竹管,并练习简单节奏型。
2、教师出示《春雨》打击乐谱,引导幼儿熟悉。并分配好哪组幼儿打击大竹管,哪组幼儿打击小竹管,分别表现春雨和种子。并请个别幼儿摇竹叶表现春雨沙沙的声音。
3、幼儿演奏,教师指挥。
教师:现在我们就来开一场竹子演奏会!
4、教师小结:竹子的本领真大,演奏出来的音乐真好听,我们以后用它来演奏更多好听的歌曲,好吗?
走和跑的音乐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捏面人》是一首含有京剧中韵味的说唱歌曲,歌曲生动形象,唱起来朗朗上口。其中的念白部分是深受幼儿喜爱的《西游记》里的人物,且面人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小物件。 大班幼儿已初步接触过京味的歌曲,对于京剧歌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对捏面人这项民间艺术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就为活动中念白部分的创编奠定了基础。本次活动通过歌唱、创编等形式,使幼儿独特的表现方式得到充分的回应和赞赏,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敢于并乐于表现的艺术活动氛围。
活动目标
1.按歌曲的不同节奏,学习带有京韵味的说唱歌曲《捏 面人》。
2.掌握说唱的表现形式,根据捏面人捏出的面人形象创 编歌曲。
3.萌发对民间艺术“捏面人”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与歌词内容相符的课件,圆舞板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面人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教师:“有个老爷爷特别喜欢捏面人,他捏的面人可好看了。瞧!这是谁啊?捏面人的老爷爷本领大,捏出来的面人把眼看花,捏的什么呀?仔细听”。
二、用圆舞板以快板的形式说唱歌曲,掌握歌曲中的念 白节奏,学唱歌曲。
1.师:捏一个猪八戒干什么?幼回答:捏一个猪八戒吃 西瓜 师问:捏一个唐僧干什么? 幼回答:捏一个唐僧骑大马
师:捏一个沙和尚干什么?幼回答:捏一个沙和尚挑着箩
师:捏一个孙悟空干什么?幼回答:捏一个孙悟空变戏法
2.师引导幼儿完整说一遍 师:捏面人的老爷爷真是本领大,真的这样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3.师唱歌曲 提问:“你听到什么了?还听到什么呢?”
4.师再次范唱 提问:你们仔细听听,最后一句有什么特别的呢?
提升:因为这个捏面人的老爷爷是北京人,所以唱歌时 带有浓浓的京味。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唱一唱。
5.师唱响一点,幼儿跟唱(2—3 遍)
师:谁来说说这首歌与平时唱的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幼儿回答)
小结:这种既有说又有唱的.歌曲叫说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再把这首说唱歌曲练习一下。幼儿再练习 2 遍
三、分组进行,运用多种形式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1.表演唱: 要求说的部分的幼儿要边说边做动作。
2.交换角色表演
3.男女生练习
四、根据歌曲内容,尝试创编歌词。
1.教师:“捏面人的老爷爷本领这么大,还会捏什么呢?”幼儿仿编,教师把幼儿仿编的歌词唱进歌曲
2.开火车仿编,教师把幼儿仿编的歌词唱到歌曲里。
活动反思
面人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孩子们喜欢这种色彩鲜艳, 形象逼真的形象,但面人怎样捏出来的,孩子们并不清楚,也没有仔细的观察过,如果能有这样一位捏面人的老者亲身 示范。更能为孩子提供探索空间。
走和跑的音乐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感受a段与b段旋律不同的情绪,初步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2、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3、体验小狗嬉戏的快乐。
重点:
感受a段与b段旋律不同的情绪,初步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难点:
尝试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条自制的"尾巴";《小狗圆舞曲》的音乐、小狗的叫声;相关的ppt
经验准备:和家长一起了解小狗的生活习性和小狗喜爱的活动。
活动过程:
一、音乐欣赏a段。
1、幼儿聆听a段旋律第一遍,感受快速、活泼的`音乐情绪。
2、幼儿聆听a段旋律第二遍,初步感知旋律与音乐形象。
提问:"听了这段音乐,你觉得开心吗?""音乐是快快的还是慢慢的呀!"(快快的)
3、幼儿聆听a段旋律第三遍,初步感知音乐形象
提问:"其实,这段音乐里还藏着一只小动物,会是谁呢?你们来听听。"
4、请幼儿用动作表现,请其他幼儿模仿跟学。
二、音乐欣赏b段。
1、播放b段音乐,感知音乐变化。
提问:"小狗玩累了,这个时候它会干什么呢?"(播放b段音乐)
?幼儿用动作表现。
提问:"你怎么知道的?你从哪里听出来的。"(音乐里)
"那这个音乐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
2、随乐集体表演。
三、再次欣赏--a段。
再次欣赏a段音乐,体验音乐得再次速度变化。
四、欣赏《小狗圆舞曲》,并自制"尾巴"让幼儿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1、边完整欣赏音乐,边游戏。
2、介绍音乐名称及作者。
五、结束部分
完整播放《小狗圆舞曲》,在结束部分引导幼儿随着配班教师离开活动现场。
延伸活动:自制乐器、传统乐器让幼儿尝试随着节奏演奏,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走和跑的音乐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正确使用打击乐器打节奏,给歌曲《过新年》配上打击乐。
2.体验过新年时的喜悦之情。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图谱、相关图片。
2.打击乐器:双响筒、小铃、铃鼓(数量各三分之一)、锣,乐器放在椅子下。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过新年》。
1.幼儿跟着音乐边拍手边唱歌,把过新年时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来。
2.幼儿尝试用拍手、跺脚等身体动作为歌曲配伴奏。
二、学习打击乐。
过新年敲锣打鼓真热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好听的乐器来敲敲打打,把这首《过新年》的歌曲表演得更快乐。
1.徒手练习
幼儿跟着教师听音乐做动作(动作见书本),练习1—2遍。
2.尝试配乐器演奏。
提示:刚才我们一共用了两个动作(幼儿的`动作)。拍腿代表两种乐器一起演奏,拍手表示铃鼓演奏。
3.幼儿使用乐器尝试演奏相应的节奏(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知道幼儿熟悉的演奏方法)。
幼儿跟着音乐用打击乐器演奏(练习1—2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4.幼儿交换座位(打击乐器)演奏。
三、收拾乐器。
幼儿听打击乐“过新年”,边踏步边把乐器轻轻放入指定的筐中。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