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应明确评估标准和反馈方式,具备评估机制的教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能力提升,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梅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梅教案篇1
活动名称:
古诗《春晓》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
2.通过创编动作、音乐表演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图片的景象一幅、国学音乐春晓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话题
1.提问: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
2.春天来了,我们的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幼儿自由回答)
二、欣赏、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春天的画,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自由回答)
2.边欣赏图片,边倾听老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讨论:听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觉?
请幼儿自述(提示语;这首古诗说了什么?)
三、再次欣赏古诗,逐句理解古诗含义
1.这首古诗的古诗的名字是什么?(春晓)
2.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的夜里不知不觉的睡到天亮,当诗人醒来后,听到到处都是小鸟的叫声,原来是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道多少花瓣被吹打落地.
四、幼儿朗诵古诗,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故事内容
1.引导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春晓
2.引导幼儿根据诗句大意创编动作
3.师幼跟随音乐边做动作边朗诵
五、幼儿有感情的诵读表演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表演,也可以回家给爸爸妈妈表演.
活动反思:
古诗(春晓)幼儿在小班的`洪恩阅读中已经学过,但当时只做为儿歌学并没有让幼儿理解它的含义,中班的孩子再次学习对于古诗的内容很快掌握,对于它的含义通过老师的讲述有了一定理解,但有一部分幼儿还是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我在最后环节让孩子自己创编动作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并通过音乐表演形式让孩子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充分的带动幼儿气氛,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古诗梅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的“楚潋”等4个生字,会写“断楚”等9个生字。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4、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体意思。
2、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出”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了解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今天我们将和唐宋两位大诗人一起到安徽的天门山、杭州西湖去游览一番。出示课题。
二、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1、自由放声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提示七言诗的停顿规则。
4、再次朗读,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
1、提问:天门山是几座山?楚江指的是哪条江?学生回答,表扬学生会看注释。出示古诗《望天门山》“开回出来”四个字红笔标示。
让学生根据注释讲一讲意思。
2、教师引导:默读古诗,看一看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
3、指名交流。
4、教师梳理:滔滔的江水冲断了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成两部分,汹涌而下。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形成漩涡。所以称“回”。刚才有同学讲“出”是青山的动作。青山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5、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漂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那么课题是《望天门山》,作者在哪里望见的天门山?(引导学生更加明确作者望的位置。)
6、指名配乐朗读。其他学生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讲述刚才想象到的画面。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把刚才想象到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
2、全班齐诵。
五、理解并感情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1、根据注释,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及时引导。
2、作者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
3、把“方、亦、总”去掉可以不可以?
4、想像下雨和晴天的西湖,有感情朗读诗句。师生接诵,全班齐诵。
六、拓展积累与运用
1、我们的祖国风光秀丽,引得无数诗人都歌颂它。你还知道哪些诗句?
2、学生交流,会背的可以一起背。
3、拓展古诗《望岳》
(1)屏幕出示,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试着理解。
(3)提出不懂的地方,讨论后理解大体意思。
(4)师生对读、接读、齐读、熟读成诵。
4、创设情境加以运用。
配乐《高山流水》,师语言描述:我们的祖国美丽如画,当你来到江南,看到青山绿水时,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诗句——(生);当我们来到洞庭湖边,看到湖光山色,不禁放声朗读——;当我们来到茫茫大草原时,禁不住——;当我们看到巍峨的泰山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杜甫的——;当我们荡舟西湖时,不禁想起苏轼的——;当我们来到乘船沿着滚滚的长江顺江而下,望见雄伟的天门山时,我们不禁朗诵——。能把这首诗写下来吗?
5、默写《天门山》
(1)仔细观察生字“断、楚”老师提醒“楚”的中间部分。
(2)学生默写。
(3)全班展示。
古诗梅教案篇3
一、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
(三)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3.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男生齐读一二句。
4)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女生齐读三四句。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1.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2)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四、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古诗梅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教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
1、教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教师指导。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教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教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这个活动我主要还是让幼儿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读书古诗、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幼儿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思念家乡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古诗梅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掌握古诗《咏鹅》的基础上,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浓浓诗意。
2、用动作、绘画等形式表现歌曲的意境。
3、体验文学、动作、色彩等艺术美带来的愉快心情。
4、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5、通过教师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活动准备:
1、已会念古诗《咏鹅》,初步了解作企意。
2、人手一盒彩笔,白纸一张。
活动过程:
1、在《杨柳青》乐曲声中进教室。
2、复习歌曲《小蝌蚪》。
(1)唱出歌曲中的三拍子、两拍子节奏。
(2)进行歌表演。
3、欣赏歌曲《咏鹅》。
(1)集体念古诗《泳鹅》。
(2)倾听欣赏歌曲。
(3)讨论歌曲特点:歌曲中有的地方很连贯,有的地方很断顿,就像看到:鹅伸着脖子向天嘎嘎地叫,像唱歌一样。t;.>雪白的身体浮在碧绿的水面上,鲜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里划着,泛起阵阵波浪。
(4)重复倾听。进一步感受其优美旋律。
(5)边听歌曲,边做即兴动作。
在歌曲录音的复播放中,幼儿即兴画出歌曲的内容,并在画完后,边看自己的作品边跟随歌曲轻声哼唱,表达活动带来的愉悦。
在活动的开始我放《咏鹅》的歌曲视频,让幼儿观察、欣赏的方式,感知画面的内容,并根据古诗内容进行提问,让幼儿对古诗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可以让幼儿欣赏歌曲《咏鹅》。
古诗梅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
1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2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 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
3.齐读全诗
(二)知诗人
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三)解诗题
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
个人学习:
(1)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
(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
(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
a、读诗句 b、解字义讲句意 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
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重点指导:
千里黄云白日曛:
(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
(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
(2)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
(3)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
(4)在这黄沙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单、悲伤)
(5)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哪组同学来讲讲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从哪个字中能看出?
(2)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知道吗?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而此时的高适也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却不气馁,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赏识的。
(3)如果你就是高适,你会如何劝慰身边的董大呢?(指读、分组读)
(4)识 :认识 赏识
(五)拓展积累
1.《送别》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老师和大家共同找了几首,同学们三人一组,共同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总结得方法自己学一学,一会儿共同给大家读一读。
2.介绍读其他送别诗
对照读《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
3、作业: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的诗境用语言描绘下来,写成现代白话的小短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拼图教案教案6篇
★ 灯笼教案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