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观后感,大家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一定都要认真写好自己的感受,在写观后感的时候,要注重强调个人的观看感受,以下是58汇报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电影《狙击手》观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篇1
通天漫地的银装素裹,是雪,也是血。高军、牛贵、孙喜、王忠义、胖墩、绿娃子、小徐、米老二、刘文武、亮亮、大永。火热的生命燃烧在冰冷的白雪上,他们的出现好像要融化雪地,一个个坚定的灵魂装在这些中国传统的俗名里,他们都还是活泼的少年。
朝鲜小男孩儿从小在硝烟和炮火里长大,他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他只知道他要把亮亮救回去。他几次番地跑过来,他想救亮亮,他小小的躯体在雪地里拼命地拉动他,他说:“我家大人告诉我,只有善良的人,死后眼睛才是闭着的。”
用自己的身体藏住了秘密,把情报放进伤口里,他躺在雪地,睫毛上、嘴唇上都是冰凉的白雪。都那么痛了,但还是把柱元抱在怀里,替他把帽子上的雪抹去。
故事的最后,五班用十个人换回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最后彻底粉碎了美国人的战略计划,让他们只能乖乖坐在谈判席上。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篇2
2月5日上午,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电影《狙击手》。当电影结束,屏幕上出现“把青春献给祖国,这盛世迎你回家”的字幕时,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心中涌起剧烈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五班从班长刘文武,到每个战士,他们和我们一样普通,同样会说脏话,同样会骂人,同样会犯错,同样爱哭鼻子,同样有胖墩,同样儿女情长,同样想着自己的堂客……正是因为战士们和我们一样普通,所以更显得他们那么鲜活,那么真实,那么有血有肉!他们并不是完美无缺,并不是自带光芒,并没有一出场就高大上。他们只是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一个普通人!
但就是这么一群普通人,在民族大义面前,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在战友危难的时候,他们敢于英勇无畏,敢于奋不顾身,敢于舍生忘死!明知是送死,但却义无反顾!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志愿军军人!
初中时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虽然也感动,但绝没有荧幕上看到的感受强烈。但当我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刚刚还像邻家哥哥一般真切熟悉,但突然就失去了生命,只因他们在危险面前选择了勇往直前!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心痛和惋惜!也让我终于彻底明白了,最可爱的人的意义!那就是,为了祖国甘愿牺牲生命的军人!
现在和平年代的军人,同样在用青春守护着祖国的安宁,他们每天刻苦训练,就是为了防止战争。我想,一旦战争来临,他们同样会不惜为祖国牺牲一切。只因,他们传承了我军的优良传统,永远都是人民的子弟兵!
很庆幸,我们有这样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守护着我们。和平时期,他们甘愿为我们奉献青春;战争来临,他们甘愿为我们献出生命。他们无愧为最可爱的人!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篇3
大年初一如期公映,我也如期观看了。张导的又一部大作,没有明星大腕出镜,没有恢宏的场面渲染,没有酷炫的特效,没有精细的后期,但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惊心。看得我提心吊胆,目不转睛,直到韩红的片尾曲唱完最后一句,才依依不舍起身离座。
美国人精良装备了一个击杀小组,精心设置圈套,志在消灭志愿军神勇狙击班(八连五班),最终派去的7名枪法高手全被击毙。五班胜利了,但胜利得很惨重,只剩大永一人带回了情报。一个个年轻的生命,闭上了他们清澈的眼睛,永远躺在了那个冰冷的山谷。
有人认为春节贺岁片最好是充满喜庆、祝愿、歌颂、赞美之类,让人心情愉快。但是,当我们推杯换盏、歌舞升平之余,思考一下和平和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以及怎样珍惜和捍卫,不也挺应该的吗?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篇4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歌声一直回荡在我耳边,雄壮回旋,震山河,撼天地,把军人那一身傲骨,钢铁般意志展现得淋漓尽致。战场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铁的意志是要有战斗的信心,面对美国的战争威胁,我们并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地冲锋,克服一切困难,取得了胜利。正是他们的牺牲、奉献才换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能生活在中国我是幸运的,能成为中国人我是自豪的,无论走到哪里,中国都是最棒的,因为我有一个坚强、强大的后盾——中国。
作为一名青年人,一位社区人,虽然不用我们去战场了,但是身在基层的我们,一直就在“战场”的最前线。核酸检测有我们,火车站值班有我们,走访排查有我们,最重要的是居民心中有我们。我们穿梭在大街小巷,每天忙碌的脚步,都是为了给居民带来好的生活。你问我累吗?我也累,但是身在其位,就要付出,这不仅仅是对工作的忠诚,更是对自己的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向先辈们学习,累的时候想想他们,居民不理解时想想他们,他们身上的精神,正是我要学习和发扬的。把基层工作做好做细,把居民当作家人,让我的辖区成为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同时,做好镇里交给的工作,做好书记交代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我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为合格的社区人,成为居民心中的暖心人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篇5
张艺谋、张末执导的《狙击手》,是这个贺岁档我最满意的一部电影。之所以这么说,部分原因是竞争对手属实拉胯,不过有一说一,这个具有献礼性质的主旋律电影,也确实有其可观之处。某些地方保留了张艺谋痕迹的同时,还带来了新东西。
我很喜欢它的“大背景,小故事”的设定,题材是抗美援朝,主体故事集中在一个班上。由刘文武班长带领的一支狙击手小队,奉命要将他们的战友——侦察兵亮亮带回来,后者不光身负着重要情报,还被不知情的美国神枪手约翰作为诱饵设了个圈套,要活捉刘文武。
约翰的目的是以小喻大,希望造个大新闻,用“美国神枪手击毙中国死神”这样的噱头、个人英雄主义,告诉世界:优势在美。
对刘文武而言这场决死的斗争却另有意义:它首先源自于上级命令,从而将小战役统摄为抗美援朝大叙事的重要一环;其次是对战友的情谊,正如约翰了解对手时所获知的,刘文武仅有的两次受伤,都是因为要救战友。有大叙事,有革命风骨,切口虽小,电影指涉的内容却并不单薄。
并且,故事虽然简单,推进过程中反转很少很朴素,寥寥几次也难称出人意料,但就是这么个事,拍得却非常有看头。
由于阵地固定,后援难及,敌对双方被锁死在争夺受伤员亮亮的一处旧阵地上。谁也不敢、不能率先离开,只得展开惨烈的消耗战,甚至连亮亮本人的选择也都牵动整个战局。一个个设计精巧的对狙枪斗,将观众的注意力死死吸引在这方不大的阵地上。每一次减员都是一次别出心裁的枪斗设计,减员后队友会把剩下的人数爆出来,消耗战也打得更加白热化。这种感觉,像是在看黑泽明的《七武士》,你会觉得每一个人物都特别有戏,每一场动作都和电影的叙事推进融为一体。
从《湄公河行动》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制作,开始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好莱坞工业化特征。这在一开始,确实满足了观众对动作奇观的期待,但其程式化处理也很快形成审美疲劳,最典型的代表莫如首部《长津湖》,几乎是为了动作而动作,为了奇观而奇观。
?狙击手》改变了这一点,将动作本身当成内容,低成本、强戏剧性的枪斗,让对阵策略成为看点,用动作塑造人物性格。满足观众对“动作”的期待的同时,也将狙击手群像的非凡身手,战场重要性,塑造的极具信服力。所以如果你是想痛痛快快看一场枪斗动作戏,或者是类似于《美国狙击手》这样的片子的爱好者,可以放心来看。影片里章宇诠释的班长刘文武,尤其能够感染观众,几乎可以称为核心卖点。
结尾无力是本片的一个遗憾,这个毛病和《悬崖之上》很像,给人一种导演也不知道如何收尾的印象,看得人意兴阑珊。但整体瑕不掩瑜,特别是章宇的演技,已然是独挑大梁,让人非常期待他的下部作品。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篇6
战争的开局对北朝鲜的人民军很有利,经过几个月,几乎把南朝鲜李承晚的部队赶进了大海,苏联人支援的坦克部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时候美国人的海陆空军队全面介入,直接体现了先进武器在当代战争中的作用,另外,麦克阿瑟的得意之作"仁川登陆"非常完美,大量人民军被包围、切割、消灭,侥幸逃脱的只能进入游击战状态。美国人乘胜追击,先头部队几乎看到了鸭绿江,这个时候,彭德怀领导的志愿军已经昼伏夜行地进入朝鲜战场,直到第一次战役,美国人的飞机居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中国军队,彭德怀充分利用了在解放战争中的优秀传统,前三次战役以巨大的伤亡取得了战略成功,之所以伤亡很大(整个朝鲜战争的伤亡是惊人的,中国到现在都没有公布真正的数字,我估计在50万),有几个原因,最重要的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没有空军,后勤补给线几乎被美国人的空军完全封锁,在50年的冬天,在气温只有零下30度左右的情况下,中国人名志愿军很多没有棉衣棉鞋,吃的也很少,非战斗减员及其惊人,设想在那样的境地,打一场伏击,为了不让美国人的飞机发现,趴在雪地里一晚上,第二天开打的时候会有多少已经永远睡去?后勤补给这个问题一直贯穿了朝鲜战争,冻死的,饿死的,伤病不能得到治疗的.......麦克阿瑟下台后,继任的李奇微将军充分利用了中国军队这一弱点,他发现中国人的每次战役最多只能持续7天,为什么?后勤跟不上了。所以他的战术讲起来很简单:志愿军进攻时边打边退,等到第八天,全线反击,并且空投部队在交通线上包抄。这个发现成就了李奇微。
其次是武器的全面差距,没有防空炮火,没有空军海军打击美国人的后方,手中的武器都是日本人和蒋介石留下来的,弹药的规格也不一样,我觉得中国人凭借的是样:精神意志、人海战术、高明的战略战术!可以这么说,如果当时有美国人的武器装备,在50年冬季就可以解放整个朝鲜半岛,当时的武器装备以及朝鲜半岛特有的地理环境导致无法完全实现中国的军队指战员所熟悉的战略战术,朝鲜以山地居多,大多南北向,南北间的通道就那么几条,基本都在美国飞机的覆盖之下,白天不能打进攻,没办法对付飞机的轰炸和扫射,你要完成一次包抄,都得靠腿两条腿和美国人的坦克、装甲车、卡车赛跑,人家走公路,往往你还不敢走公路,得穿山越林的跑,这样,一场围歼战打成了追击战,有时候围住了还是拿不下来,因为缺少火炮支援,没有防空手段,作战效果比战术意图相差太远,伤亡还很大。应该说整个战争的过程很复杂,在书中每每读到一些重要的地方感慨很多,一一写下来费时耗力,最后只留一点点想法:1,朝鲜战争对中国最大的损失是失去了收复台湾的最佳时机,最后留下社会主义的北朝鲜,战略效果也是差强人意。2,在朝鲜战争中发现了现代战争中后勤线的重要性,并且为此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那么在未来战争中,后勤补给需要怎么样运作?这很复杂,回头找本相关的书看看。3,用前辈建国者的精神发展军事以及民用科技,网上的新闻讲现在国产战机用的发动机还都是进口的,都建国__年了,这不知道干什么吃的。4,目前的南海局势,不妨打一场局部战争试试。5,民族的确是有性格的,战争中最是一目了然。
:
电影《狙击手》观后感篇7
2022年春节档大片云集,在同类主旋律电影中《狙击手》独树一帜,以小切口的叙事视角,讲述了一场小型遭遇战。电影中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热血的情绪渲染、没有奇幻的视觉震撼。简单质朴的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返璞归真的张艺谋。这样一种极简表达,给了观众强烈的心理冲击,再一次为“最可爱的人”掉下了崇敬的热泪。
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
?狙击手》以抗美援朝战争中“冷枪冷炮”运动为故事背景。相较于五次战役中的上甘岭、长津湖、三八线等战役,冷枪冷炮运动鲜为人知。五次大型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总部在总结前线情况的基础上,号召开展冷枪冷炮运动,发挥我军机动灵活的特点,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化小胜为大胜,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最终目的。毛泽东主席形象地将这种打法称为“零敲牛皮糖”。从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在冷枪冷炮运动中共毙伤“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5.2万余人,这一辉煌的战绩不亚于任何一场大型战役,值得铭记。
冷枪冷炮运动,前线战士各展其能,在武器装备极端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总结出多种行之有效、灵活机动的打法与技巧。张桃芳曾在33天中,以442发子弹打死打伤敌人214人,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冷炮射手唐章洪总结成了“六快”“四不打”的口诀:“观察报告快,架炮快,瞄准快,修正快,发射快,撤炮快。没把握不打,远不打,计算不好不打,瞄不准不打。”电影中的5班战士在没有瞄准镜的情况下以汤勺为观察工具。等等如是,无不彰显出普通战士与群众的智慧,这些智慧是甘洒热血的无畏、保家卫国的信念中得来的。
一个简单直接的“故事”
电影中以刘文武为班长的5班战士,接到命令在营救侦察兵亮亮的过程中,遭遇早已以逸待劳的美军精英狙击小队,双方展开了殊死较量。影片中胖墩在战友火力掩护下身背钢板,解救战场中间的亮亮,在歌声中英勇就义,让我们看到了信念之下为了战友不怕牺牲的赤诚情怀;在战友们朴实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声中,奄奄一息的亮亮奇迹般的睁开了双眼,这是一种强大的家国情怀与炽热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支撑起了志愿军战士的钢铁意志;班长一句“老子陪你们玩到底”视死如归,最终身背手榴弹,毅然决然走向敌方,壮烈牺牲。战斗最后只有大永一人存活,最终将情报顺利带回,赢得了胜利;由张译饰演的连长带领战友“答到”的情节,此起彼伏、雄壮感人、直戳泪点。只要有一人在5班就在,胜利就是由千万个5班一样的战士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
96分钟的电影几乎全部聚焦于战斗过程,拍摄手法与场景不可谓不简单,这样的简单使得观众更多将目光聚焦于双方斗智斗勇本身,斗智斗勇的情节反过来使得电影节奏愈加紧张,深深吸引了每一位观影者。影片中除了张译这位知名演员客串之外,其他主要演员均为新人,新人的面孔使得电影没有任何光环效应,表演也愈加简单真实。简单的叙事、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演员,张艺谋确实不简单。
一名普通平凡的“战士”
电影中由新人陈永胜饰演的大永这一角色,有血有肉是一名爱哭的平凡青年,在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狙击队,目睹战友接连倒下,大永向班长喊道“他们都有,但是我们什么都没有”,班长刘文武回复“有你有我们...”,在极端条件下,5班战士以智慧与勇气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人定胜天。班长牺牲后,大永带着班长留下的唯一一个望远镜与汤勺,强忍悲痛,靠着平日艰苦训练的经验与镇定自若的智慧,战胜了敌人,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与使命。大永这样一名普通战士的快速成长,使我们看到了5班精神的传承,信仰的延续。这种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就是由一个个儿子、丈夫、父亲..……等普通战士共同铸就的。
?狙击手》是一部简单纯粹的电影,通过个体的小故事,以小见大描绘出了战争的宏大与残酷。缅怀历史、观照当下,珍爱和平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逝去的英烈,他们是一个个简单且纯粹、普通且高尚、平凡且伟大的热血生命铸就的。在记忆的历史影像中我们应该铭记每一场战争、每一名英雄。
在我们的心中,一个都不能少!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