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是对电影艺术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音乐馆观后感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音乐馆观后感篇1
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记得第一次看是在读高一时,那时觉得它好看有趣,特别是剧中的女主角—修女玛丽娅,这是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善良活泼之人吧。所以看了这部戏后,许多人都会对她留下特别深刻的影响。但是上周的影视文学课上,再次看到这部戏时,还是会被玛丽娅所吸引,同时也被剧中的男主人公—冯·特拉普上校所打动。
玛丽娅在修道院中总是做出一些令人无法思议的事情来,这也正是她对于自由,自然的向往。戏剧一开始展现的大自然风光,不仅为描写玛丽娅做了铺垫,而且也突出了这部戏局的主题,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玛丽娅在得知去做家庭教师时,一开始觉得那是挑战有些不安,但是后来她用歌声表达出了面对挑战的决心。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不仅是一个爱自由,爱自然,又更是敢于挑战的人。所以在面对冯·特拉普上校的七个孩子时,她不仅没有学他们父亲那套严厉的管教方法,而是用自己的真诚与耐心,教孩子们打开心扉,学会用歌曲表达情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从叛逆的孩子逐渐转向懂事乖巧,或许这正是玛丽娅的教学的成功之处吧。
冯·特拉普上校是一位严厉又慈祥的父亲,在其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使他对子女的爱,而且还有其对祖国的爱。戏剧开始就以严父的形象让人既觉得严肃又好笑,这位父亲显然用起军纪来管教自己的孩子,看到孩子们在其管教下队列整齐出场的画面,令人既笑又怜。孩子们显然已经失去了同龄孩子该有的生活方式,被父亲的这种特殊的爱压抑着。但是但我们看到当冯·特拉普上校从维也纳回来,看到孩子们在玛丽娅的带领下做出的各种荒诞事件时,他很是生气地解雇了玛丽娅,但是,当听到孩子们的歌声,当看到孩子们精心为南爵夫人献唱的歌曲时,冯·特拉普上校改变了主意,开口挽回了玛丽娅。从这里可以看出冯·特拉普上校是一位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的父亲。当看到孩子们在唱歌时,冯·特拉普上校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由此可见,他尘封的心已被打开了,久违的爱已被激起,当玛丽娅提议他献唱一曲和孩子们的邀请时,他唱起了《雪绒花》这曲对子女的爱的赞歌。在剧末,他再次唱起《雪绒花》,这时我们可以看出这已经不仅是对儿女的爱了,这已经升华到对祖国的爱了。所以在冯·特拉普上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多方面的爱,对儿女,对爱人,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爱。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最突出的还有其中的音乐和歌曲,比如《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和《雪绒花》,《我最爱的东西》《晚安,再见》、《音乐之声》和《十六岁十七岁》也很好听。这些歌曲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了不同境遇的人物不同的心情,让这部剧融情感于音乐中,在音乐中宣泄自己的情感,给人视觉一新的亮点。
?音乐之声》,音乐的国度,情感的宣泄,爱的表达。
音乐馆观后感篇2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既富有生动活泼的浓郁生活气息,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我们可在简单愉快的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会受到地道英语听说情景的熏陶。最让我喜欢的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齐唱出了怡人的歌。之后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这一切无不给我最完美的视觉享受。
全剧都有音乐贯穿始终,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像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音乐之声》,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搞笑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已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以及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
这部电影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微笑的,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这部经典老电影,看了很多遍我感受很深,个性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先那十二个家教最后没有留下来的原因就应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理解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开始有点理解了。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能让人一向持续着简单愉快的情绪,没有猜疑,有的只是涟漪般的轻快。
音乐馆观后感篇3
文章摘要:四纷飞,五六瓣撒;但不同的是,她每次与山的眼神碰撞的时候,总是马上转移视线,或者是低头。榜样。女儿因难产也走了,本就半熟的妻子终于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下完全的熟透了;是温馨的寄赠。、第一句。我只是用英文说了一句谢谢;安妮是一个女孩。
电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玛利亚是一个年轻活泼的修女,喜欢在大自然下高声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里的规矩。院长认为玛利亚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修道院。院长与众人商量后,决定安排玛利亚到一位上校家当家庭教师。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个孩子,他要求对孩子严格管教。他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长久,都是因为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果然也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的父亲,而是像个母亲一样照顾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发生了感情,他们完婚后回到了已被纳粹占领的奥地利,上校并不想为纳粹办事,于是他带着家人逃出了奥地利。
歌声是情感的一种宣泄,人们欢乐的时候唱歌,痛苦的时候也唱歌。《音乐之声》是部音乐剧,玛利亚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译名叫《真善美》,音乐就是真善美的代名词,我们一定要多看这种电影,将真善美播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音乐馆观后感篇4
看完音乐之声,发现它留给我的最大的印象是歌多、小朋友多。说实在的我实在发现不了什么内涵性的问题,若要说学到的哲理的话,我也只感受到女主人公修女玛利亚为人乐观,无忧无虑的性格值得我学习。我觉得像她这样始终乐观,从不沮丧,在被军方监视没有自由还会随时丢掉生命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很令人吃惊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比玛利亚,现代为情为失业为高考失利等等原因而自寻短见的人是多么的渺小与自卑。我认为活着就意味着希望,我们不能为一时的挫折或者不如意就自暴自弃,甚至作出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等等愚蠢的选择。
电影最吸引我的是那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我觉得喜欢本影片和收藏本影片的网友应该都是冲着那贯穿影片的'旋律而来的。每首歌曲的旋律都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那都是能让人心情愉悦,忘记烦恼的杰作。玛利亚唱的歌是比较有趣的,也是最好听的,不过我最喜欢听的是那七个小朋友唱的歌曲。因为在他们唱的歌曲当中我能够回忆起儿时的乐趣,那是玛利亚所不能带给我的。我觉得一个人的歌能反应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玛利亚的歌虽然好听有趣,但相比孩子们唱的歌却有了一种做作牵强的感觉,应该是大人们内心都是比孩子们复杂很多的。片中孩子们的童声是纯净的不带一丝的杂质,虽然缺乏艺术,比不上玛利亚的动听,但总能给人心灵以最大的洗礼。
本片很多动作细节都比较夸张有趣,像片子开头玛利亚在听到教堂钟声响起时,惊慌的手舞足蹈,修女们看到玛利亚迟到一副理所当然,叹气的搞怪动作让人忍俊不禁。在玛利亚来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家时,上校要孩子们像军队一样列队欢迎,孩子们那种稚嫩之下又带有严肃气味的表情,也不禁让我发笑。不过最逗的是孩子们练习唱歌时的动作,在孩子们在唱音符1357—1时,最小的一个孩子总是发不了长音,片中音乐节最后也是这样,不过他那最稚嫩的声音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心的,因为她那个样子实在太逗了。
本片另外一个看点就是玛利亚和特拉普上校的爱情经历。特拉普上校为人冷漠严厉,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可以说是比较古板冷血的,但遇到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女教师玛利亚之后,他的性格逐渐怪变,由古板冷漠的军父变成了一个温情的父亲并且深深爱上了这个平常让他感到哭笑不得和给专给他添乱的女教师。整个过程都是充满搞怪和有趣经历的,让我们不得不赞叹玛利亚那乐观性格的魔力。
本片中修女们帮助特拉普一家和玛利亚逃走的经过也是充满温情的,修女们是在不顾牺牲的情况下冒险放了监视特拉普一家的军人军车的汽油,并协助他们逃跑。这个片段反映出了当时充满战乱的时代,世间还是充满温情充满了正义与爱。
本片以动乱年代为背景却为我们阐述了世间爱是不分年代的,让我们对生活和信仰始终充满信心为效果。
音乐馆观后感篇5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虽然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玛利亚刚来时,孩子们并不欢迎她,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不要轻言放弃。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长嬷嬷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条溪,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披着洁白的婚纱,随着音乐的脚步,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这部片子比我爸爸年龄还大,里面的歌曲都特别优美,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我都特别喜欢。
音乐馆观后感篇6
?音乐之声》是美国七十年代初奥斯卡电影。
以一个实习修女犸丽亚为主人公,去一个古板乏味的家庭当女家庭教师,她将音乐带到了这个家庭,使整个家都活跃起来,变得自由,变得有趣而丰富多样,连妻子去世后变得严肃而易怒的伯爵,也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们亲近起来,她不仅取得了七个孩子的喜爱,与伯爵结了婚,还帮助他们逃离了奥地利,过上全新的生活。
音乐似乎是犸丽亚不可缺少的,她从头到尾几乎都在歌唱,她的乐观、向上、进取都来自于音乐,她使孩子们感受到音乐,接触到音乐,最后喜爱音乐,在最后遇难时刻,仍表演出属于最后一场音乐会,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伯爵一家摆脱了的毒牙,结尾是青青的绿山,蔚蓝的天空,与开头的山坡相互照应。
犸丽亚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保持不变,当她发现音乐融入她青春活力的生命时,那颗有力跳动的心脏已经使她将音乐带到每一个人的身边,用音乐来解除烦恼,增加快乐,当音乐和大自然的生命力结合在一起之时,她寻找到了自由,一个属于每一个人该有的自由和欢愉,于是,她把自己的一切美丽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富有一切童真和生命。
整部电影中有两个对比——寇特和劳夫。如果寇特没有犸丽亚的关心的照顾以及其所给予的乐观和重视,就会成为劳夫——一个胆小懦弱,却不肯承认的一个十七岁男孩子,犸丽亚没有见过他一面,所以没有教育他,导致他连自己的女朋友——莉莎都背叛,差点残害了他们一家。有一段伯爵与劳夫的对话,我在此处稍有摘录:“把放下!听我的!把放下!”伯爵颤抖而故作镇定。此时的劳夫被汗虚透了,紧紧地攥着,似乎要把这把无辜的掐断,他放下了。“你到底和他们不一样。”伯爵说。此处激发了他最脆弱的心底,一个不肯承认懦弱的人最脆弱的心脏——我不是懦弱的!于是,他大喊,这声大喊也将他与莉莎的情分断了:“上尉!他们在这里!”……”从这一个小片段可见,是懦弱使他自卑,又是懦弱促使他“勇敢”。再说寇特,他希望成为他的父亲——伯爵先生。可因为伯爵前期的冷漠和无情,使他自卑而胆小,外表却装作强大,让父亲不再冷言冷语。如果没有犸丽亚使他的父亲对他的人生进行改造,他也会成为劳夫,一个胆小懦弱,却不肯承认的男孩子。可见犸丽亚对这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关于文科、理科等古板教育,犸丽亚这个家庭教师,可以说她没有教育孩子们,她让大自然滋养了这群孩子,使孩子将“里的秩序”褪去,让一个完全的健康生命显现出来。
音乐馆观后感篇7
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主角、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1965)。
电影离不开音乐。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同时能够生产出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或脍炙人口的插曲,那可真算得上是留影又留声,“两全齐美”。
?音乐之声》全片基本上都在奥地利历史名城萨尔茨堡实地取景,画面构图优美,镜头运用流畅。宽阔的大银幕把阿尔卑斯山、乌恩特山、月亮湖和沃尔夫冈湖、冯特拉普家庄园、古典韵味的教堂和古堡等景色尽收眼底:绿油油的青草地和峰峦叠翠的崇山峻岭、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相互交织,明快、清朗的歌声在此间回荡激扬,恍如置身人间仙景,遐意舒畅,令人陶醉。
其中,以表达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最受欢迎,还有简单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情深款款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来咪”、含羞答答的“玛丽亚”以及孩子们的“晚安,再见!”、“16岁来临”等歌曲也是观众耳熟能详、钟爱无比的,在一部电影中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歌曲受欢迎并流行传唱,相信也是一个难以改写的记录。
?音乐之声》,该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阳光明媚的气候,和雅致的别墅,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的资料,相信它是少数几部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之一。美丽的见习修女,英俊富有的贵族,像7个可爱的孩子,像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更绝的是,7个孩子正好组成7个音符,组成一首明快、动人的歌;而玛利亚
能够说,《音乐之声》中蕴涵了古老童话中的几个母题,它几乎表达了人类对所有完美事物的向往:爱、自由、歌声……而且,据说,这是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改编的。真实的生活总是有那么多的丑恶与遗憾。
但是,那个完美如童话的电影,就是从真实的人生中提炼而来,它删去了生活的枝枝蔓蔓,与种种不如意,再把时光浓缩,一切都单纯、明亮、比较分明,也让全世界的人记住了那个萨尔斯堡午后的山谷,阳光灿烂,7个孩子和一位美丽的姑娘,用歌声放飞爱、自由与梦想,那该是全人类的梦想。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倚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完美、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到达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音乐馆观后感篇8
8月12号晚上有幸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听了一场音乐会,奥地利经典与民谣——《奥地利威尔顿童声合唱团音乐会》,这个合唱团是我的最喜欢的童声合唱团,也是世界著名的合唱团,向往已久,当然不能错过,听完,果然让我感动,那些孩子就是上天派来传播世间最美的音乐的天使,形容成天籁之音一点都不为过。
蒂罗尔州长曾经这样说过:“作为蒂罗尔州长的我,很高兴在茵斯布鲁克有《威尔顿合唱团》的存在,它远近闻名,听过他们演唱后的观众都无不为之喜悦。特别受人尊敬的是《威尔顿合唱团》是在神圣的威尔顿教堂内用动听的歌声同上帝说话。”蒂罗尔是音乐之乡,大多数文化景点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底蕴,并且在民族音乐多个层面中含有古老及现代音乐,自然风光也绝伦无比。《威尔顿合唱团》就含有这样的风格。他们以出色的演出及特有的音色被誉为蒂罗尔音乐大使。天籁之音,转换音色,自然的舞台表演是他们显著的特征。
整场音乐会的过程,都让我很感动,每一首作品的演绎都无不让我赞叹,现场都响起了热烈而激动的掌声,完美的音色,和声,舞台表演,配上特有民俗风情的音乐作品,每个作品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简直就是美的化身。合唱团里每个孩子都有独立表演的能力,不仅会唱,还会乐器表演,这点是最让我佩服的。在他们的歌声里感受不到一点社会的杂质,纯净而优美,声音气息运用自由,音色圆润而通透,表现力极强……
他们今天的音乐成就,是怎么获得的,是我最感兴趣,我猜想应该有如下几个原因:1、好的艺术指导;2、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或许在他们看来,音乐不是用来练习的,是用来玩和享受的;3、生活的的环境氛围,奥地利有过太多的著名音乐家,维也纳是世界的音乐之都,音乐文化深入人心,已经跟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音乐不是音乐工作者的专利,是一种普及的大众文化,生活中无处不洋溢着音乐的美。4、政府的重视,奥地利不仅重视文化教育和普及,而且特别注意把自己的优势文化推向世界。5、还有最重要的遗传基因。6、他们的语言习惯,他们的语言发声方法,就是最好的歌唱状态。
想想在我们中国,音乐在校园中也是成了一种快餐文化,比如要参加一个合唱比赛了,才赶紧组团,进行简单的发生练习后直接进入作品排练,在队员中的水平掺差不齐,包括演唱能力和音乐素养,没有比赛,音乐就是一个闲置的课程,可能有好作品吗?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的老师,这么好的教育资源被浪费,实在惋惜和难受,音乐是最能美化和提高人的素养的一门艺术,而且入门容易。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好的能沉淀下来的音乐作品是越来越少了,音乐逐渐只成了音乐家门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了,真的是一种耻辱和罪过。可能我这样的想法比较偏激,但我真的没有看到什么音乐教育的希望,音乐只成了城里孩子的专利,特别是在农村,这里的孩子很淳朴,更加需要音乐的滋润,音乐可以让他们更健康快乐地成长。这种现状何时能改善?!
天籁之音,让我沉醉!期待我们的国家能音乐之声遍地流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