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的书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电影的影像语言和艺术手法,写观后感是对电影中各种艺术元素的综合思考和评价,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1
今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小心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必须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现在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特别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
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心情。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面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2
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摆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来,没人不被美食所诱惑。仿佛一看到它,心中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无论有多劳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有菜馅的,也有肉馅的。无论是哪种,我都爱吃。元宵,元宵可好了,虽然很小,可这也正好:因为满足不了我们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粽子更是诱人。尤其是红枣馅的,别提有多美味了。传说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人们就都在端午节这天,把美味的`粽子扔进河里。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觉得我三生有幸,因为我刚好是月圆之夜降临人世的。这天,可以欣赏美丽的圆月,还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真是妙极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为这天,可以品尝到许多美食:无论是蔬菜还是鱼肉,我都不会拒绝。只要吃到我妈妈亲手做的酸辣土豆丝、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喷喷的鸡腿、诱人的鱼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汤……哪怕让我连干三天家务都行。现在一想到,心里早已飞回家去了。糟了,还是别想了,口水都流出来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国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鸡丁,若是你吃了,准回味无穷。我现在都还记着那辣子鸡丁的味道,虽然辣,但却吸引人。还有广东的铁板鸭,别提有多美味了。那鸭肉与众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尝起来感觉独一无二,细细的品尝,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无其他杂念。我可不是吹哦!
现在,眼前摆着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马全吃了。啊!好美味!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3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人们通过劳作获取食物或自足或卖出以维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在片中隐约可见一斑,观者虽不至于“长叹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会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也不为过,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系民生!
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父亲是家乡农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哥哥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4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看得时候又鼻子酸酸,眼泛泪光。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很久都睡不着,掉下不少眼泪。
复活节假期,回家了一趟。五年没有回家过过清明了,今年妈妈使尽浑身解数,把江南的春天隆重地给我过了一遍。
鲜竹笋蒜苗红烧肉;刀鱼用筷子去肠,笋尖葱姜滚水鱼下锅,吃剩的鱼骨油炸;刚上市的小青菜做成的翡翠烧卖;冒芽的韭菜炒蛋炒饭;刚长出来的新葱做成的烧饼;芦蒿炒臭干;新蒜和新香菜用来下面;路边生机勃勃的各种野菜——黄花菜,菊花秧,采来蒸,煮,配肉配鱼,怎么都好吃……
临走时妈妈说,你以后,清明假期都回来吧,春天真好啊。于是,第二集里那句“中国人用食物的变化感受四季的`更替”深深戳中了我的泪点。 因为现在的我,住在一个都市里,一年四季超市卖的菜都是一样的。 越来越觉得,我被撕裂,被硬生生从故土扯开。痛苦不堪。
我深深依恋故土的生活,物象便是食物与味道。回家的那些天,每天早晨我都会和妈妈去逛菜市场。人们挑选,购买,讨论食物,热火朝天。总是能在菜市场上遇到各种熟人,寒暄以后总是要介绍一番今天要做些什么菜。似乎这些就是一切的生活。我迷恋着这些热闹的场景,贪婪地寻找,观察,勾勒。
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只知道这个世界该有多好,我永远停留在这个世界有多好。可是,我却有另外一个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宽慰自己,故土,可能只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桃花源。可是,当我看到屏幕上,那些人,用心耕种采摘果实,郑重为家人制作食物,品尝味道而满足的神情,我便想要流泪。这不就是我的故土吗?这些踏踏实实的日子不就是我迷恋的故土吗?这些从来不是桃花源,而是真真切切地存在啊。
许许多多的味道和记忆被这部纪录片唤醒。
放学回来,外婆说,今天包饺子。记忆里的厨房便是一片永远也散不去的雾气;端午,外婆和妈妈会坐在厨房的门后,包粽子。大高压锅里是用酱油腌制好带着褐色的糯米,青花瓷碗里照例是肥瘦得宜的猪肉。那年高考,每天的早餐都是一个粽子;夏天,外婆煮黄豆,发酵。在盛夏时节满院子的酱缸;蟹肥时节,女人们围坐在家里的八仙桌前,把一只一只的螃蟹蒸煮,肢解,剔骨取肉,熬成的蟹油可以吃一年;冬天,把老豆腐浸上水,数九寒天放在院子里就可以做冻豆腐,火锅或是炖肉,都是无上的美味;……
我也会是片中所说,那些过年过节才回家的孩子。我也将会成为一个飘泊的,永远的异乡人。故土不再是故土,食物和味道却已经成为我的烙印,他们促使我自己学做饭,寻找我自己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我愿,我的后代,不要再与故土分离。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5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在地域上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并且不以菜系进行划分,反而每集都有自己的主人公。《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也使得本片不仅仅是一部表现美食的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一位家在湖北、现居北京的音乐人说,她追看《舌尖上的中国》跟“吃”就完全没有关系,“我对吃本来就不感兴趣,平时主吃素。这部纪录片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如何体现‘食物’这个宏大的主题,浓缩在几集的纪录片里。”而这种食物和人的紧密相连,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看《舌尖上的中国》,讲到宁波年糕,听到里面传出的阵阵乡音,很想家。”
吃是一种情怀,而看《舌尖上的中国》即是寻找情怀,寄托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历时13个月拍摄完成,这也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耗时之长令我们咂舌,我们可以在每一集里都读到美食背后影藏的人的故事,每一个人物的深度挖掘,都是制作组用时间与汗水挖掘出来的,这也增加了美食的“重量”。
?舌尖上的中国》在镜头的运用上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经常看到特写镜头的运用,在展现每一钟食物时,叙述某一个动作时,都较多的运用了特写。并且在拍摄人时,镜头的放低,都体现了对自然与人的敬畏。上山下海,只要是人能够到达、美食存在的地方,绝不吝啬对镜头的使用,也不得不让我们感叹制作组的用心,屏幕背后付出的努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可能拍摄了几遍甚至几十遍,例如拍摄采蜜人上树采蜜那一场景,真真可以是用艰辛来形容了,大山深处,安全措施也不到位,要经过多大的心理斗争才可以克服自己恐惧呢。
解说词和背景音乐的使用也恰到好处,随着人心情的跌宕起伏,时而欢快,大多是在美食上桌的时候,时而沉重,很多都是在跋山涉水时,需要经历很多困难才能得到美味时。而解说词,一字一句,清晰明了。
?舌尖上的中国》的问世,体现了中国崛起中的某种文化自觉,反映出中国人由懵懂到清晰的文化主体性意识,这是一种由味觉记忆驱动的集体的文化认同。美食即文化,制作美食是创造文化的过程,而展现美食就是传播文化,《舌尖上的中国》让更多人看到了真正的美食以及被忽略的美食,使美食成了文化的美食,相信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能得到很多人关注的原因。
舌尖上的中国4观后感篇6
这几天,妈妈说新出了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而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特别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面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可以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可以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