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可以让读者更加主动地思考和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意义,读后感可以促使我们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和解读,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关于《活着》的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篇1
?活着》看一遍哭一遍,哭了还要看,看着看着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被美丽纯朴的家珍所感动,被福贵一家的遭遇所打动,被福贵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所折服。一个既嫖又赌的纨绔子弟几乎一夜间把家里一百多亩地及房产输了个精光,老爸被他活活气死了。在去帮妈妈买药的途中又被抓去做壮丁,从死神手中捡回一条命,先后妈妈、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甥相继死了,最后他跟一头别人不要的老牛相依为命,却不抱怨,乐观地活着。
我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福贵顽强地活下去?是爱,是爱让福贵顽强地活着。当他因赌一夜至贫时,是父母妻子的爱包容了他;在他妻子被丈人接走时,是母亲对媳妇的信任引导他洗心革面。在他遭受儿子的意外死亡悲痛欲绝时,他心里想着的是怎么不让妻子受伤。尽管妻子有病,福贵不离不弃。越是残酷的打击越显示出福贵顽强的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最后即使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他因为心中有爱,和一头老牛生活在一起。是的,亲人的实体不在了,但,亲人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陪伴着他。
想着网上经常曝光的自杀事件,我想:他们的命有福贵的悲惨吗?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生命呢?有什么比生命更值钱的呢?
人到底为什么而活?家珍说: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福贵妈妈说:人只要活得高兴,就不怕穷。人活着,是因为爱。因为心中有爱,一家人想方设法要在一起;因为心中有爱,人就活得开心;因为心中有爱,再苦再累也无所谓;因为心中有爱,所以累并快乐着。
我希望大家都能看看余华的《活着》,明确活着的目的,明确幸福的含义,不要顾此失彼,忘了本真,忘了初心。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篇2
今天刚刚读完余华的书《活着》,可以说《活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激动和悲伤,而是震撼和感叹。感叹主人公富贵的命运的坎坷,震撼人的生存能力,当生活一次次苦难要打垮富贵时,他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好好地活着。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开始,让“我”遇到了一位开朗乐观的老人富贵,富贵给“我”讲了他的故事。虽然之前我已经知道《活着》是个悲剧,但看到富贵在喊他的牛“富贵”干活时,为了让牛不偷懒,他还故意喊着其他牛的名字,来激励他的牛。我不免还觉得《活着》还有些好笑。看到后面才发现富贵喊另外牛的名字,都是他死去的亲人的名字。
富贵的回忆最初他和父亲是两个败家子,父亲败掉了100多亩地,而到他这又赌掉了剩下的100多亩地。读到这里,我甚至觉得这么一个地主家的大少爷,一点不值得可怜,这也不算什么悲剧,尤其是他打自己怀孕的妻子时,我感到愤慨。可随着往下看,父亲被富贵气死了,母亲生病富贵去城里找医生,结果被抓去当了国民党,九死一生回到家。母亲死了,女儿哑了,我就有些同情富贵了。当霸占富贵家产的龙二被枪毙时,我有感叹世事的变化无常,富贵这个地主少爷因为把家产败光了,反倒捡了一条命,还以为富贵的命也不错吗,尽管日子很苦很艰难,但一家相互搀扶和关心,我甚至觉得他们比家里有钱时更幸福。可当富贵家中唯一健康能干的儿子有庆,为给县长的夫人输血而死,富贵背着儿子瞒着病重的妻子埋了,而没瞒几天,妻子也知道,我无法再看下去了。稳定了好长时间才让自己止住眼泪。可再往下看,还有更悲哀的事情,多病的妻子去世,聋哑的女儿凤霞有一个疼爱她的丈夫,却在生孩子时死掉了,女婿二喜又被砸死了,相依为命的外孙因为吃豆子又撑死了。这人间的一幕幕悲剧怎么全发生在富贵的身上,而老年的他却如此的乐观。
我觉得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这个故事,都苍白无力似的,而作者用《活着》这两个字,再恰当不过了,是啊,富贵他还活着,苦难也没有把他击垮,这就够了。现在人们活在这个时代,生活是富裕了,不会像富贵他们天天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可精神生活却感到空虚和失落了,有些人没了生活的目标,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了?富贵告诉我们,活着就有意义,活着就是最美好的事。
真希望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珍惜自己的生命,活着就是财富,活着就是意义,活着就是幸福!不要总是纠结在“我为什么而活”、“我为谁而活”的问题上,记住活着就好,没有什么理由让你放弃活着。好好活着吧!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篇3
我喜爱看书,喜爱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但是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好处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他活着,理解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好处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就应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发奋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透过自己的发奋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应对解放军是选取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取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此刻想想,如果那时他选取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取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齐,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齐。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生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但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样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生了。"?
看到那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样会如此荒唐怎样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么样的人心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正因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但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期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好处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就应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刻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期望,态度也许至少是能够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能够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以前发奋过。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篇4
“活着”这两个字眼对常人来说平凡得很,但是对于《活着》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富贵”而言,却意义深刻。
富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他不把父母当回事,对妻子的辛苦劳累不屑一顾。最可恶的是他那吃、喝、嫖、赌的陋习,挥霍光了老一辈留下的所有家产。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了。可是这时忏悔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他只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饱受着为生计而奔波的劳累、苦楚。他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让他的心灵遭受一次次与亲人离别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家寡人苟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地重新生活,这位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将苦难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静之中,坚强地挺了过来。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师。是生活渐渐让游手好闲、薄情寡义的富贵变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没有经历后面的变故,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和幸运。
在每个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都让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虽然走起来非常辛苦,但是它却通向我们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过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过那一条条一望无际的山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篇5
活着,是无论外界如何起起伏伏,都能保持内心的平稳和乐观。
决定开始读这本书时的自己正深陷自我怀疑,不停的思考人生的意义,一度无法自拔。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下,我开始了读这本书。
起初是冲着书名去的,觉得这本书一定蕴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像是读完之后就能大彻大悟,生龙活虎,人生焕然一新...然而在读之后,我的这个预想并没有达成。在读这本书的前几章时,实话说,我曾一度想过要弃书(事实是,我也确实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搁置了2个月),当时主要是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在那个年少纨绔的福贵身上找到丝毫的共鸣,也觉得前期他的惨全都是他自己作的结果。但是到后来,当我再一次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当我不再是带着自己的目的性试图去书中寻找答案的时候,当我开始站在福贵的角度去体会他人生坎坷的时候,我开始感受到了那种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活着的力量。
也许活着是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能够痛改前非,从头开始,把鸡养成鹅,鹅养成羊,羊养成牛的勇气;也许活着是福贵被充军在战场上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依旧坚信自己可以活下去的信念;也许活着是家珍即使重病卧床,家里穷困潦倒依旧把自己穿戴整齐,梳洗干净的态度;也许活着是福贵即使食不果腹依旧不埋怨不妒忌努力挣扎的积极;也许活着是福贵看着身边的亲人子女一个个相继去世最后孤身一人却依旧活好当下的那一份不灭的希望...
也许活着很难,因为需要面对很多人的自私自利,事的与愿相违;但活着也很好,即使会遇到坏事,但好事也一定会来!所以,无论外界如何起起伏伏,都要保持内心的平稳和积极乐观,你的感受即是世界,共勉!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篇6
这是我第一次读余华的书,故事朴实,可结尾又是那么残忍。我向来都不爱看悲剧的,也从不愿直视社会上真真切切存在的惨案,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曾耳闻过《活着》中的一些故事与人物,所以《活着》在家中书柜已久,甚至书上面都有了一层薄薄的灰。每每捧起它,我却又一次次地放下,终于,我翻开了它,专心地读着……
小说开篇便写了两位老福贵——男主人公和一头老牛,由主人公的叙述来追忆往事,揭开了故事的序幕:
地主的儿子福贵的一生命运坎坷,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从家庭的富裕到落魄,从富贵参军到回乡过着食不果腹的穷日子。灾难在他身上接踵而至,犹如晴天霹雳般地将他原本就不太美满的生活毁于一旦。儿女双亡,妻子病逝,“偏头”女婿工作时遭意外去世,连最后的亲人,年仅七岁的小外甥都先天而去。每当一个厄运降临,我的心都会为之一颤,若是那样壮烈地死去,也就罢了,可偏偏就是那样平淡地一个又一个死亡,普通人,连死去都是那样无助,那样平静。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如今却得面临自己的挚爱一个又一个地离他而去,心如刀割却又眼睁睁地束手无策……
书看完了,可每每想到福贵所遭遇的这些事情,我都会眼泛泪光,即便过了许久,那种为之惋惜,为之怜悯,为之悲切的`情感也挥之不去。
上天可真是眷顾他——打仗的时候让他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土地革命的时候他已不再是地主了;一个个亲人死去唯他活着……他似乎是最幸运的人,但却是最可怜的人!
小说最后写福贵和老牛渐渐远去,那沧桑的背影,与夕阳的余晖、无垠的田野,已融为了一幅画,福贵的背驼了,他背负着一家人活着的希望。他失去了一切,唯有活着的意志无法被剥夺。
他,为了活着而活着。
这是斗争与生存的故事,作者用朴实无华的笔墨,写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农民阶级不同时期的生活经历,打造出福贵这么一个看似幸运而又可伶的人。
正如余华所说的: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篇7
前几天偶然看到冯唐写的一本杂文集《活着活着就老了》,确切地说是书的名字吸引了我而并不是冯唐。像我们这种年龄的人最容易被这种题目所打动。粗略地浏览了一下书的内容,就觉着特别有味道,便决定读完它。通过简介以及作家的自序,才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有关冯唐的事情。一个协和医科大学读了八年医学的博士在当了几年大夫之后毅然而然地决定弃医从文,就像鲁迅当年那样。平常人很难理解这种异类的做法。我并不以为是因为“全国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医生在无奈的现实面前选择离开这个职业”,也不认为像他在《三十六大》一书中写道的不做医生的两个原因那么简单。一个人一旦有了一定的阅历、到了一定的境界,活着活着就明白了。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有些人虽然长命百岁却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做过几件自己喜欢的事。冯唐不是这样的人,否则他就和我们一样了。他在文学方面的积淀与天赋绝对高于医学领域。我不了解他的`手术刀有多么锋利,但我已知道他的笔杆子绝对有力。一把手术刀时间久了定会生锈,一篇好的文章却能万古长青、流芳百世。 活着活着就老了,不是对生命的悲观咏叹而是对人生的 深刻认识。只有老有所爱才能老有所为。到了一定的年龄还不能醒悟,还不去做几件真正喜爱的事情,恐怕到时候就只剩遗憾了。老了就无所谓成名成家、无所谓出人头地、无所谓别人的说长论短。 喜欢文学就选择几本好书,择一处偏静之所,把心沉在喜爱的文字中,梳一缕清风明月。喜欢旅游就打点行装背上相机,坐上火车看看沿途美丽的风景。喜欢钓鱼就准
备一副渔具,坐在河岸池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享受垂钓的愉悦,不管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喜欢音乐就买上一套音响设备,听一曲《二泉映月》、听一段《命运交响曲》,让美妙的乐曲涤荡尘封的心灵。喜欢写字画画就准备一些纸墨,在自己的书房里涂涂画画,”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喜欢烹饪做饭就找一本菜谱,把温馨的亲情呈现在小小的饭桌上。 凡是你喜欢的就一定是幸福的。趁现在还能动趁我们都健在,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岁月肯定不饶人,活着活着就老了。
关于《活着》的读后感篇8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摘自余华《活着》
当看完朋友对《活着》的评论后,就有一股想要看看这篇高尚作品的冲动,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