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经完成的教学任务的回顾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所以课后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很重要,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篇1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途径。所以,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等各种“动”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以下是我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创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
三、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孩子用动作表现出了乐曲中个别动物的动作。
这时我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总之,对于大班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开发。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篇2
设计意图
如何让小朋友感知圆滑和断奏?首先从音乐开始,有语词的音乐,总能让小朋友学习兴趣点增强很多,于是我们选择了“小花猫”这首歌。再则便是活动的设计,有趣的情景,总会吸引吸引的注意力,结合这一点,我们将该活动从头到尾融入情景中。激发小朋友参与,从而掌握圆滑和断奏。
活动目标
1、小朋友能感应乐曲中的圆滑与断奏;
2、感受音乐游戏中,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通过律动、游戏,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圆滑与断奏。
活动准备
故事图片、图谱、放大镜、自制跳蚤并挂在绳子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一)、暖身活动:
1、师幼用断奏,圆滑音问好
2、放大镜看跳蚤
(二)、故事导入:出示故事图片--小猫找河马医生治疗跳蚤。
河马医生有好多的秘密武器,他的诊所里总是挤满了病人。小花猫来了,她浑身发痒,难过的不得了,河马医生用放大镜一看,原来小花猫身上有好多的跳蚤!于是,河马医生让小猫用力跳跳,将跳蚤跳下来。
二、律动感应:
(一)、分段感知:
1、a段断奏staccato(完成河马医生的任务:跳跳,跳蚤就没了):学猫步左右轻跳。尾句后音效/学猫咪伸懒腰。
(1)、小花猫在什么地方跳呢?教师出示语词图谱,让小朋友知道每句的句首左右跳动一下。
(2)、随音乐,看图谱再次跳动,感受断奏。
小花猫身上的跳蚤还有吗?有的,河马医生建议了,用爪子挠挠。
2、b段圆滑legato:学猫咪抓胡须。在唱“喵喵”时才做抓跳蚤的动作。
(二)、整曲律动。
看图谱,跟随音乐节奏,进行律动,感知圆滑与断奏。
三、角色扮演活动:小花猫抓跳蚤
两助教老师将挂有许多的“跳蚤”的绳子牵在空中,a段时,教师上下左右晃动绳子,幼儿扮小猫,随音乐跳动躲避跳蚤的碰触,避免被跳蚤“咬到”。b段幼儿开始抓跳蚤,每到“喵”处可抓一只,直到音乐结束。
四、随音乐,做肢体律动,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以小花猫身上有跳蚤,河马医生出主意抓跳蚤为背景,引导小朋友通过层层递进的游戏,来认识音乐中的圆滑,断奏音。在活动中,小朋友能积极热情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也能分辨并用肢体表达自己对圆滑断奏音的理解。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篇3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在这里”。短短的的五句歌词,简单明了,却蕴含了数数,找朋友游戏、一问一答等多种教育内容。
活动开始,以孤单的小熊要找朋友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孩子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我在这里,我在这里”那种迫切想与小熊交朋友的心情充满了感动,可当我说小熊可能听不明白,我们再加一些动作时,孩子们更是想出了十几种方法与小熊打招呼,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学唱歌曲阶段,我发现幼儿在一二三四五六七这几个字的发音上带永康腔特严重,于是,我临时对三四五这几个字的发音进行了重点练习,效果甚好。经过教学,孩子们不但学会了演唱歌曲,还能用各种打招呼的动作按节奏跟朋友们一起跳舞,特别是最后一句歌词,我让孩子们互相拥抱,表示友好,孩子们更是体验到了同伴给予的热情和同伴一起学习的快乐。但上课时,我有一点疏忽,就是在进行最后一次邀请游戏时,有三个小朋友没请完,我就草草收场了,还说,没请到的小朋友我们下次再玩。可课后,赵汝怡小朋友哭得很伤心,说:“老师,小朋友为什么不请我呀,呜呜……”
我已关注到孩子还没全部参与完游戏,为什么要草草结束这堂课呢?我连忙向汝怡道歉,并自己打扮成小熊邀请她一起跳完整个舞蹈,虽然可汝怡笑了,可我反思,关注每一个幼儿,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是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做到的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篇4
春天在哪里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孩子们都非常熟悉。在开展本次活动之前,班级里有许多幼儿已经知道并且会唱这首歌了,但是在歌词的掌握上还是不够。第一环节教师先通过清唱,让幼儿欣赏歌曲并感知歌曲的欢快,抒情,从而熟悉歌曲的旋律,以及歌词。在学习歌曲的环节,提问幼儿从歌曲中听到了哪些内容,教师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直接呈现出来,让幼儿能通过图片感知歌曲的内容,引发幼儿学习歌曲的兴趣。
由于大部分幼儿对歌曲非常熟悉甚至已经学会了,在学习歌曲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的。在教唱了几遍过后,大部分孩子都能跟我一起来唱一唱了。在幼儿学会歌曲的基础上,给予幼儿自由创编的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编出好看的动作,也便于自己记忆歌词。孩子们创编出的动作让我刮目相看,一些平日里话不多的孩子也能做出些好看的动作,这再次应证了孩子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创编动作的过程中,每个幼儿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这在其他活动是很难见到得,或许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和感染力吧。孩子们互相交流,比划,讨论着各自的动作,分享成功的喜悦。教师给予孩子空间,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潜能,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欢快的旋律,学习用塑料袋,小棒,易拉罐,小铃随音乐有节奏的演奏。
2.尝试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齐的演奏。
3.体验用生活中的物品演奏表现劳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学习用塑料袋,小粹,易拉楚,小铃随音乐有节奏的演奏。
活动难点:尝试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齐的演奏。
活动准备:了解《圣诞爷爷》的故事绘本。生活物品:易拉罐、小棍、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初步感受音乐,熟悉游戏动作。
1.教师讲述《圣诞爷爷》故事,引起活动兴趣。
“圣诞老人住在遥远的北国森林,他们一年只派发一次礼物,你们知道平时他们都做什么吗?”
2.引导幼儿创缩播种、浇水、修雪械、收获礼物的动作。“圣诞老人在四个季节都做了什么事情?做了曝些动作?”
3.教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做动作,感受乐曲旋律和节奏。
二、探究生活用品的声音,尝试讨论配器。
1.幼儿自选倾听生活用品发出的声音,为不同的劳动配器。
2.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讨论出配器方案。
3.一起和圣诞老人劳动,随音乐有节奏整齐的完整演奏,体验用乐器表现劳动的快乐。
(1)幼儿自选一项劳动内容,第一遍随乐演奏。
(2)提问:劳动的心情怎样?会用自己的工具吗?(用情境性语言启发幼儿轻轻播种子、扎礼物一下一下的系、修雪梯要一下一下修整齐)
(3)幼儿再次合作演奏,教师语言指令提示音乐的转换。
4、启发幼儿让小工具跳舞,分小组探究多种动作和节奏的演奏。
(1)分小组讨论,指导幼儿的动作和节奏,体验劳动的有趣。
你们想编一个什么队形?做什么动作劳动?
(2)集体随音乐完整演奏一遍,体验更有趣的劳动。
(3)用自己喜欢的演奏方式自由演奏表达。
(4)加入小铃请幼儿劳动后坐着雪橇回家,反思自己的演奏和加入小铃后的音效,思考怎样演奏渐弱的声音?
5、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生活物品能发出许多有趣的声音,让我们一起去试一试玩一玩吧!
大班节奏乐《铃儿响叮当》活动反思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节奏鲜明活泼跳跃的音乐,aba的形式便于幼儿进行演奏。活动中我将音乐与《圣诞老人的王国》绘本故事结合,以故事中圣诞老人劳动的情节为故事情境,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小瓶子、塑料袋、小棍激发幼儿演奏兴趣,旨在敲敲、玩玩、演演中提高幼儿演奏水平。在不断尝试中组织了此活动。
一、借用动作形象,迁移表现节奏。
蒙台梭利说过:“我做过了就会理解了”。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性。所以是动作思维在前,然后是形象恩维,再到抽象思维。在组织本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抽象的节奏型时比较枯燥,我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劳动时数种、修雪梯、包礼物的动作,然后创编了“玩具送给你”的语言节奏,鼓励幼儿与节奏型进行匹配,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也更如丰富和全面。配以简单的“绕、锤、摆手”等动作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进行节奏练习,无形中渗透了所学的节奏型。
二、巧用生活材料,增加演奏的兴趣。
奥尔夫节奏乐中强调:生活化的物品引用节奏训练中能增加幼儿演奏音乐的乐趣。生活中的物品是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纲要中也指出:“贴近幼儿生活,途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所以生活化材科着眼于幼儿的生活,以兴趣为出发点,以材料为依托,以游戏化的情境为生活化材料演奏为桥梁,使活动有效展开。活动中我尝试运用了装着豆子的小瓶子、塑料袋、小木棒,鼓励幼儿探索材料的演奏方式,并与撇种子、修雪松、包礼物的节奏进行匹配,幼儿探索出“摇、敲、绕、拽”等方式掌握了节奏型,提高了演奏兴趣。三、合作创编队形,拓展演奏的空间
?纲要》指出:“使幼儿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幼儿时期逐步形成了创造表现的意识,所以要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音乐表现力。而人际合作的增加,给幼儿打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创造性表现乐趣。所以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机会更能使幼儿积极探索演奏的成功感。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与同伴合作设计队形演奏音乐,“播种组”的小朋友设计了双排队形,并设计了内外交替撒种的演奏动作,“包礼物”组的幼儿设计了圆形礼物,并用上举的动作扎丝带等。幼儿在愉快的合作中提高了演奏技能,体验到了合作创造的快乐。此外,在活动设计中创造性的设计趣味游戏方面、观察幼儿表现能力方面、鼓励幼儿创造性演奏等方面我还需提高。
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篇6
颠倒歌是一首带有诙谐、幽默曲风的歌曲童谣,歌曲活泼有趣,并有韵律感,深受幼儿的喜欢。结合“动物世界”这一主题活动,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运用日常活动中的内容设计了这一具有特色的童谣——《颠倒歌》。整个活动分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一是引出主题,激发兴趣。猜谜语:什么动物森林里称大王?什么动物力气?(狮、大象)接着播放flash课件,你们要仔细地听才能听出特别在那儿”来吸引幼儿,每个孩子都抱有好奇心认真地听《颠倒歌》,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锻炼了幼儿的倾听能力。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幼儿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不合事理的事情,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小老师称大王”“大狮子很害怕”“蚂蚁扛树”“大象没力气......“真滑稽、真奇怪、真好笑、怎么都是颠倒的。”
反思:在幼儿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我只是老师初浅的表面性地回应了幼儿,没有抓住机会让幼儿进一步理解颠倒的含义,当幼儿说到颠倒时,应该抓住“颠倒”两字,让幼儿说出颠倒的意思或句子,当幼儿提到某句时,应逐句讲解此句的含义,让幼儿真正理解颠倒,为创编做好铺垫,而不是直接告诉儿歌的名称。
二是学念学唱儿歌,感受韵律。当我出示图谱边念儿歌边贴出儿歌中相应的事物时,就让幼儿为我拍节奏,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拍节奏感受儿歌的韵律。幼儿学念时采取了多种方式:集体念、个别念等,念时边引导有节奏地拍手念歌词。
反思:让幼儿再次倾听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儿歌韵律和节奏,但由于能力弱的几位幼儿还没有熟悉儿歌,节奏把握也不是很好,使得这些幼儿对于歌曲掌握程度不佳。可以适时出示下节奏图谱方便弱的幼儿掌握节奏,也方便音乐感强的幼儿巩固。
三是重点的创编的环节,出示了小鱼儿、天空、海洋、小鸟、公鸡还有母鸡等图组,让幼儿根据颠倒国的世界来创编。小鱼儿原来是生活在哪里的?在颠倒国它又该呆在哪里呢?
反思:部分幼儿由于在中班老教材中接触过这个歌曲,一下子就说出了小鸟儿游泳在海洋里,小鱼儿飞在蓝天里。而其他的幼儿也能都感受并理解颠倒国的世界中的颠倒。并学着把歌词填进去。
总之,由于有了先前的经验与理解,孩子们的回答就像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小鱼飞在蓝天中;小鸟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他们口中的颠倒世界是如此稀奇,不受拘束的孩子个个都是创造美的天使,激发了孩子们的潜在能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