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独立思考,才能写出对他人有影响的心得体会,只有将心得体会写好才能使读者看出你的真实情感,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在德克士的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德克士的心得体会篇1
爸爸向我推荐了一部超好看的电影,片名叫《赛德克·巴莱》(意即“真正的人”)。电影讲述了台湾赛德克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我被激昂而震撼的情节深深吸引,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四个半小时——这是我看过最长的电影。
在日本人来之前,赛德克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高林密的原始大山中。那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男人们负责打猎,女人们负责农耕和织布。赛德克人成年后,以脸上刻有图腾为荣。男人必须善于打猎和取敌人首级,女人必须会织彩布,才有资格获得图腾。
但是随着日本人的占领,赛德克人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男人只能做苦役,不准打猎。女人只能做女佣,不能织彩布。在祖先留下的猎场,赛德克人被迫砍伐大树。他们备受煎熬,心里愧对祖先。年轻一代的脸上再也无法印上那令人骄傲的图腾。
终于有一天,赛德克人心中的怒火爆发了。他们在头领莫那的带领下,奋起反抗,与日本军队展开了殊死拼搏,最后惨遭灭族。赛德克人带着尊严和骄傲跨过了“彩虹桥”,与祖先相会。
在这部片子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翁莫那——他刚强坚毅,虽然平时他话很少,但他双目炯炯有神,身材矫健,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威严,神圣不容侵犯。在莫那的指挥下,赛德克族的战士们数次把强大的日本军队杀得人仰马翻,真了不起!
赛德克人在起义之前心里就很清楚自己注定失败,因为他们的实力远远不能跟日本人比。但为了尊严,为了脸上自豪的图腾,他们视死如归。当我看到妇女们为了节省粮食,不拖男人们的后腿而集体上吊自杀时,我哭了。那是多么悲壮的场面啊!
电影看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浮现的依旧是那些血腥残酷的场面,耳边回响着莫那的话:“真正的人,可以输掉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
在德克士的心得体会篇2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跟以往的不同,特别长,居然有34天那么多,所以要好好规划一下我的寒假生活。除了要去亲戚家里串串门之外,我想找一份寒假工作,好体验一下社会实践,增添生活的阅历,也充实自己的寒假生活。
定了计划,立马就要实施,回到家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19号,我就外出寻找工作了。目标之一就是离家不到100米的德克士快餐店。我走进店里,向柜台小姐说明来意,并且请她带我去找值班经理。值班经理在听完我的来意、个人简介后,对我表现出兴趣来,所以我就顺势告诉她我家就在附近100米不到的地方,她对我的表现非常满意,让我第二天带学生证、身份证以及押金来办理手续,办完就可以上班了,试用期一天。
刚开始我也没想到,在快餐店打工会这么辛苦。快餐店实行轮班制的,一天3个班,一个班8—10个小时,午餐、晚餐时间经常忙到没时间吃饭,晚上如果上夜班还要工作到半夜2点钟,隔天很有可能9点钟又要上班,睡眠时间永远都是不充足的。
不过,辛苦归辛苦,在快餐店打工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例如人。快餐店的员工都非常的年轻,有很多还是未成年人。而且无一例外,都是外省来我市打工的,都是读完初中就不读了,已经工作了3、4年的。刚去到,以为他们都比我大,问完才知道,其实我在里面已经算很老的了……就拿带我的那个师傅来说吧,他大概有178,身体很强壮,远远望过去,你会猜他有23、24岁,其实,他只有20岁,还比我小一个月,不过已经出来工作4年了,现在婚也结了,今天8月就做人家爸爸了,想起我还是小女孩一个,不禁汗颜啊~!!虽然说,快餐店的员工都很年轻,但他们都非常负责任,对于自己负责的岗位都处理得一丝不苟,不容许出一丝差错,当然,也跟快餐店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关联。
快餐店有一个总经理以及三个经理,也是实行轮班制度,大家都相当的和蔼可亲,所以整个餐厅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共同分担喜与忧,在这里工作,是开心的。
餐厅的另一项乐趣就是我的工作。餐厅的员工是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的,也就是说,餐厅里面的每一项工作,员工们都要学会做。有oc(餐厅清洁卫生的)、柜台(点餐兼收钱的,限女生)、汉堡站(顾名思义,专门做汉堡的)、ck(处理油炸食物,例如薯条、汉堡肉,一般是男生,因为工作量大,比较辛苦)。餐厅也实行考试制度,每三个月一次,考过了就升工资。一般员工4.1元一个钟头,考试过了一次升0.3元,5元封顶。 当然啦,因为我是寒假工,所以我是不用每一项工作都学的,我只要呆在汉堡站做汉堡就可以了。试用期那天,师傅让我站着看他工作,他一边做一边跟我讲解,哪种是鸡肉汉堡,哪种是鸡腿汉堡,鸡肉汉堡要加哪一种肉,要用沙拉酱还是酱油沙拉酱,用不用加番茄,要用黄色汉堡纸还是绿色汉堡纸……以前呢,汉堡是吃得多了,可是这些细节却从未注意过,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跑到快餐店来打工,记这么繁琐的事情,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我静下心来,一点一点记师傅说过的话,并在师傅的帮助下,尝试着做汉堡。
做汉堡的日子是快乐的。看着一个个汉堡在自己的手下生成,又看着顾客满意地吃着自己做的汉堡,那种开心,满足的感觉真的很难描述啊!
我在德克士快餐店打了二十天的工,虽然说很辛苦,但是痛并快乐着,学到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外,还体味到社会的酸甜苦辣……我想,这个暑假,我还是会去打工,不过,绝不会再到德克士快餐店去了,我想多尝试一些不同的工作,体味每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满足,也体会这个社会的人情冷暖,让自己越来越成熟,再不是小孩子的模样。我坚信,只有生活阅历足够丰富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德克士的心得体会篇3
今天真的不知该写些什么,时间过得很快,从去年七月份进德克士,转眼就一年了。现在已经在德克士离职了,不舍总会用的,一年的时间,我对北园德克士的每个角落就像自己的家一样的熟悉。况且一个感性的人,那份不舍是无法言喻的。
来德克士的目的很明确:锻炼自己,不想驼蹉来之不易的岁月。该学的都学到了,是该离开的时候了。怎样与自己的同事搞好关系?怎样做一个好员工?怎样处理好和领导的关系?很多很多!德克士的那些机械化的工作,现在即使让我闭着眼做,也照样的轻车熟路。
一份工作,做太久,是会烦的,哪怕天天坐办公室。我是一直这样认为的,不知道我的认为对不对?没有挑战性了,就该换工作了,否则你只能停留在一个样子。老去的只是你的身体。人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不容易,一旦稳定,没人敢去挪窝,尤其是成家立业之后,你的背上还有一个家。只能忍辱负重,把一生献从事的单位。老了之后,可能它会像一个儿子一样给你养老费。养老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问题。所以他们做的只是忍辱负重。
我的观点是趁现在还年轻,多折腾几下,就是为了以后少折腾。让自己的将来的女人感觉跟我没有嫁错人。
我们还是在校的学生。所以在德克士只能上打烊的班。上课和上班不会冲突。一年里,没有什么意外,都是在打烊,打烊专业户的名号,就是这样诞生的。
自己曾经激动的计划自己在德克士上最后一次班的时候,也一定要打烊。为了纪念这一年,有始有终。
世事难料,这句话,永远不会错的。最后一天,在我做梦都未曾想到的日子,轰然到来。离开,必须离开。
德克士的每个员工都很友善,至少我是这样觉得的。自己曾在员工大会的时候曾激动的说:我不知是善良的人聚到了北园德克士,还是北园德克士使大家变的是善良。不管怎样,与大家在一起,肯定是缘分的使然。
在北园德克士,我曾今拿过两次奖。第一次是刚去德克士的第一个月,得了最佳dm,而且这次是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我正好在dm的工作站上。其中有幸运的成分吧。领导觉得我做的很认真,钦点把这个月的最佳给我。不管怎样,荣誉!却之不恭。第二次是综合表现优秀,差不多是在进北园半年的时候。如果要低调一下,我该说做得不够好。如果高调一下,也并非高调,说心里话,我觉得我就该得这个奖。因为我做的确实很好,年轻气盛,可以理解的。我是最好的。
后来,就没有得过什么奖。原因很简单,工作越来越不认真了。做到自始至终真的很难。成功其实一点都不难,就需要一句话:自始至终的坚持。
时光不堪回首,矫情一下。总之这一年,匆匆的流逝,里面有夹杂了许多细细碎碎的东西,这些东西虽然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但是他是永远不会被时光的沙漏筛掉的。在你的脑子里,伴随你老去。
最后我还想说一件关于自己的糗事。我竟然喜欢上了自己的一位的同事。我的天啊。这不是要我命吗?我是不能随便动情的。顶着巨大的压力,向人家表白了。哎!!!既然是糗事,结果肯定好不了。不管怎样吧,糗事也好,风光事也罢,都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我是不可以任意删除的,留下的都是风光事,那不是太便宜我。
有些事我是会记一辈子,不管怎样。今天博客又是写在新旧交替的时段。习惯了,一年养成的习惯,不是说改就改的。在德克士经历东西太多了,如果要讲下去,两天三天,都不见得讲完。
最后,我希望我认识每一个人都能快乐。我祈愿我曾经喜欢过的女人都能幸福。我在过马路,你人在哪里!
在德克士的心得体会篇4
夏季,我在德克士找到了一份工作,外场清洁。这虽是一份粗活,但我也欣然接受了,因为在如今社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的环境下,以我的学历以及年龄能找到工作已经很不错了。
7月9日,我穿上了德克士的制服踏进了德克士。现在我已经是德克士的员工了,我不禁想到,再照了照镜子,呦!挺精神的。过了一会,总经理派了一位大姐教我,听说她在这里干了几年了,算是老职员了。说罢,她便开始教我如何工作。首先要擦前后门,然后扫地、擦桌子,最后拖地。我按照她说的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作。在一阵手忙脚乱的工作以后,顾客们开始陆陆续续地进来了。我便要等待顾客吃完东西后,开始收餐盘、擦桌子。这一天下来,7小时的工作量让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临走时我看了一下明天的工作表,四点至十二点,哇,明天我要做到晚上十二点!又是一阵眩晕。
第二天下午四点,我又开始上班了,老板叫我去送外卖,我便硬着头皮上了,拎着东西,放在了电瓶车后面,开始送外卖了。看了一下地址,石化二村,这让我开始烦恼了,我不清楚它在哪里。前面有辆三轮车,我心想,要不问问车夫,但在我记事起我就明白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我开始犹豫起来。时间匆匆,它可不会等你想好了再走动,我不能再延误送外卖的时间了,我便放开了胆问道:师傅,请问石化二村怎么走?车夫很热情地为我指引方向,我连声说谢谢。之后我按照他说的去找,果然找到了石化二村。当我把食物递给顾客时,他说了声谢谢,并给我钱,我顿时有了一种成就感,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在之后的20天里我非常艰辛的工作着。20天过去了,我结束了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劳动换来了一笔钱。不知从何时起,我朦朦胧胧中体会到了社会的酸甜苦辣,并从中感悟到了几个道理:忍耐和时间观念。你必须要忍耐工作的辛苦,因为这是你的职责。你也要有时间观念,准时准点的去工作,这样工作才会有效率。我想这几个道理,等我真正步入社会后一定有大用处。
在德克士的心得体会篇5
上海首映式在衡山电影院,影片结束,低调的魏和两名主要演员和观众现场交流,一个光头愤青大喊这电影好,要有这样精神,不愁黄岩岛收不回来,台下也一片叫好,台上主持更是不断显摆民族主义优越感,什么这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也是拍给日本人看的,显然,魏所有在电影里面的努力在他们面前基本是属于白费。他不得不耐心解释他拍这电影的内心冲动,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虽然悲壮去死也很感动。
相比《赛德克巴莱》,我认为《与狼共舞》、《勇敢的心》更接近于伪史诗,因为它们给你一面倒的崇高感,让你在电影院里为了那一声freedom绷紧浑身唯一一个膀胱而不愿动弹,其叙事策略非常明确,就是直捣你最愿意看到听到的地方,所有勾勒主人公缺陷的地方,都属于调味的罗勒草,有点清新有点涩,但绝不敢败你的胃口,至于《阿凡达》,更是这方面做到了登峰造极,为了票房,好莱坞的剧本永远牵着观众的鼻子走,他们说,这个叫专业,是很专业,在电影院里大家意淫到高潮,花了钱买快乐,天经又地义。
?赛德克巴莱》一方面以磅礴气势主推抗日主线,但却不断以各种浓重笔墨在消解这个行动的正义性,后者绝对是影响票房的,因为善良的观众不愿意看到英雄有凶残杀戮未成年人的动机,也不愿看到太太们为了男人的尊严不得不选择自尽,更不愿意看到还在啼哭的孩子被扔进山崖,魏已经收敛了,在国际版里我没看到赛德克们如何砍下日本儿童和妇女的头颅,但是,尸横遍野的场景还是暗示了这一点。
只有真正的原始的史诗才敢这么写,写下英雄或神灵身上种.种不可思议的`残暴与邪恶,而现代人能接受的,却只能是被改装过的玩意儿,超人多好,善良成了他唯一的缺点。
在德克士的心得体会篇6
在一个冬日的黄昏,百无聊赖,信手翻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着看着,保尔的勇敢、自强不息、乐观向上使我折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一自传的形式写成的一本小说。
他同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年幼家贫失学,做过小工,参加红军打过仗,负过伤,后来也是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他不甘心于吃喝、呼吸、等死,于是拿起唯一还能利用的武器——笔,不,说笔也不准确,因为后来他连笔也拿不动了,而是靠口述,请亲友笔录,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创作了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这部小说通过保尔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本书创造出保尔·柯察金这一自觉、无私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以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苏联广阔的历史画面和当时苏联老百姓们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在这本书里的那么多的人物当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是本书的主角——保尔·柯察金了。保尔·柯察金出身于贫苦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靠母亲为人洗衣赚钱,将他养大。保尔在他与母亲一起在食堂里工作的时候,亲眼目睹了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们的艰苦、贫穷,堂倌们的残暴,腐朽社会的不平等,而他自己在受尽堂倌的折磨,深刻地体会到无产阶级的痛苦,因而就使他萌发了打破资产阶级社会的黑暗的愿望,因而最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名红军。在本书的后半部分里,保尔右腿瘫痪双目失明,但他并没有因此怨天怨地,一蹶不振,相反,他鼓起勇气,以乐观的态度笑迎每一天,并拿起了新的武器——笔,重新开始了新的战斗。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失败或痛苦,但这些只是你在通往成功之路上必须要经历的磨练,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要经历千百次的锤炼才能变成一块刀枪不入的钢铁。因此,要想像保尔一样,成为一个钢铁战士,就必须经历生活的重重考验,只有在经受了百般的磨难之后,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在德克士的心得体会篇7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赛德克·巴莱》,讲述了台湾经马关条约被割舍后,台湾雾社与日本人对抗的事迹,这一事件在历史上也有讲述。
这部电影从两个视角入手,土著人和日本人,主要是以雾社土著的视角演绎了全片,土著人各个部落之间的对弈,是为了追求荣誉与食物;土著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为了自尊与救赎,为了在死后可以抵达“彩虹桥”(一个可以让土著人死后心灵得以净化的圣地)。
在土著人自己的博弈中,每个部落的人都会高喊“血祭祖灵”这深深的体现了土著人自己的文化,他们部落之间的对抗并非是仇恨,而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竞争,输了的就是死亡,灵魂的超脱。当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就像电影中道泽部落的铁木瓦利斯头目,在年幼时被莫纳头目一次的威胁,成为其心理阴影,直到与日本人作战时,为一己之私协部落战士与日本人联手击杀土著联军。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现在工作的事来,好多电影里都有演绎出这种为一己之私不顾团体利益的人,他们结局都是很凄惨的。果然,铁木最终在对抗中死在了莫纳儿子的刀下,也是在死的瞬间,或许吧,在我的理解中,我觉得他明悟了。
土著人自己的对抗只是被电影导演化作了一个精细的片面,而主要演绎的还是与日本人之间的对抗。电影中,日本人后用的是同化的办法,力求用最小的代价彻底征服台湾,让台湾人成为日本人,着相对是成功的,在电影中也表现出了土著人与日本人的和谐,少数人与日本人通婚、学习日语等。但是,就像土著有铁木这样的头领一样,日本人也不乏类似的人。一个日本小军官,从其本性中瞧不起土著,欺负土著。在莫纳儿子结婚的时候,跑出来挑衅被土著殴打,最终成了两方对抗的导火索,接着战斗就开始了。
战争很惨烈,土著女人为了男人可以无后顾之忧,除孕妇外(电影中日本人不杀孕妇)全部自缢。莫纳首领说“谢谢你们女人和孩子,是你们成就了男人的灵魂”。土著三百战士全部死亡,战死或者自缢,没有俘虏。一位日本军部的军官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会在台湾看到消失了几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这里的樱花更加灿烂吗?”
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在那彩虹桥上出现了莫纳和他的300战士,灵魂的超脱用一种意会的感觉在这一刻完美的演绎出来。心存信念,死并不可怕。
在德克士的心得体会篇8
对于《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耗费心血又较好地捕捉了历史花火的影片来说,不论评论性的文字还是宣传性的捧扬,都显得苍白无力。通常人们“想的太多,就失去做得兴趣”,而该片导演魏德圣显然出挑于一般人类,他思虑了很久很多,却始终抱有付诸实践的热情与精神,他历时12年的执着追寻,令这部历史题材大格局影片在成片时凝结出一种饱满的精气神,有一种荡气回肠的东西充溢其间,时不时地跃出来和观众们交流对视,虽然偶尔有用过劲的嫌疑,有那么点横冲直撞,但瑕不掩瑜。
有人认为本片只是台湾土著版的《阿凡达》,这种评价似乎趋于武断,即便两者有相似之处,也因这世上所谓礼貌对“野蛮”的碾压摧毁收编改造方式的雷同所致。虽然本片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人物塑造表象化,部分情节少欠梳理,但《赛德克·巴莱》这样一部影片对华人的光影制造而言,是有十足分量和深远好处的。放眼这些年来华语世界的电影制作,在一部影片中涵盖如此繁冗的信息量、庞大的人物谱并以中立的态度直视历史沉疴和身份碰撞的,确不多。而该片在还原悲怆历史事件和再现民族文化习俗方面相对客观的做法,也值得赞许,同时,片中包含着超多的山林风光和运动镜头的调度,战争场面更是频繁稠密而火光四射,所有这些摄制掌控难度,都让观众对拍摄过小清新制作的魏导,刮目相看。
影片花费了一些时长来诠释台湾土著民族赛德克的精神与信仰,片中的马赫坡首领莫那鲁道是这种精神与信仰的传承者,而此种传承是以血脉亲授的方式体现的,在骨子里,生于斯长于斯的莫那鲁道们是不可能被彻底征服,成为被奴役者的。当日本人的长枪大炮杀到家门口时,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已然拉开了帷幕,最初抵抗的失败,所谓的礼貌占据了原本美丽自由的家园,当猎鹰被关在笼中,当骏马被拘于栏内时,最后的反抗只是时机问题。
“只有爱与杀戮,依然真挚”(语出自迪伦马特)。在礼貌的强势与伪善面前,赛德克族的爱与杀戮来得真挚而炽热,被约束的灵魂是枯竭的,片中那些渴望自由的话语,很能打动人,如“如果礼貌是要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看见野蛮的骄傲。”无论抗争还是自缢,赛德克族都秉持着灵魂的骄傲。“能够输掉身体,但要赢得灵魂”的他们是抱着必死之心去战斗的,关于彩虹桥的终极信仰,对自由猎场、自由精神的追求,让他们甘于从容战死。于是,久战不胜的日本人采用腐蚀性炸弹这一灭绝人性的招数,令这场力量悬殊的角力显得尤为惨烈。片中女人的戏份不多,却同样撼动人心,为了节约有限的粮食,保留战斗力,女人们在丛林中群众自缢的悲壮,让人肃然,也包括敌对方在内。从某种好处上说,有坚定信仰的人是无敌的。
赛德克族对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山林的守护是一种本能,“触及本能者即触及人性最深处,并能得到最及时的.回应”(语出自爱默斯·布朗森·爱尔考特)。影片在台湾本土票房的不俗,便说明了这一点,而本土票房的不俗还说明了一点,即当下台湾本岛意识的普遍认同感,这仿佛一种新的身份构建过程,仿佛精神上的一次时空压缩与回溯。不可否认,魏德圣有此种情结,并在光影中完成了一次反刍,事实上,早在《海角七号》中,已经有了相当层面的反刍,只是这一次,魏德圣走得更远。
影片透过一个叫花冈一郎的赛德克人来表现对混乱身份的认知方式,这个在特殊历史环境中被嫁接培植后具有双重身份的人,似乎能够说是对许多台湾人身份形象的比拟。花冈一郎原名达奇斯,他的新身份新名字是日本人“以夷治夷”政策下的产物,这也是他对自身身份矛盾纠结的源头,经过20年的教化,这样的身份却始终让他在族人和日本人之间处于两头堵的境地。当他卷入起义后,他选取了自杀,自杀的方式很值得玩味,穿着和服,用一把赛德克刀剖腹,死前用赛德克语和弟弟对话,但当弟弟说“切开吧,一刀切开你矛盾的肝肠,哪也别去了”这话之后,他说了句“阿里嘎多”。
片中的配乐很棒,土著民族特有的风情淋漓尽致地流淌在那些音符中,每当人物面临重要抉择和危难时,配唱便如一唱三叹般的绵延流连,其中,莫那鲁道在水边和已在彩虹桥的父亲的和声对唱,和声美妙,朗朗上口,体现了一种完美精神信仰的传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