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都是要结合事情的真实情况的,在想法有所不同后,大家首先就要记录在体会中,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对植物的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对植物的心得体会篇1
在这次实习中,我发现植物学并没有我当初想的那么无聊,而是一门只要你去挖掘,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有趣的事物的科目。
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又广又杂的学科,研究对象是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控制、改造和利用植物,使它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因此我们这些大一生为了和植物更亲密地接触而踏上了实习之旅。
在五天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心得:
1.它扩大、巩固和加强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如前我所说的,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我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内容,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也只有通过野外实习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起到扩大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的作用,真正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为将来胜任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植物来说,它们并不如动物吸引人,因为它们并不会动,令人觉得很没意思。具有颜色鲜艳或形状奇特等易于吸引人的特点植物并不多,所以,学习植物,需要细心以及耐心。观察、比较、分析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典型代表植物,探讨各类群之间的形态特征和亲缘关系,充分认识植物。
3.重点认识各大植物类群中常见的重要科、属及其特征。这一切为我们以后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好基础。通过野外实习,使我初步学会和掌握植物学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观察,识别,摘取等)。培养了我独立的工作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我亲身领略了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激发了我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植物科学的热情。同时,在野外较为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我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独立自主、勇于实践的优良作风。
5.采集植物标本,为教学、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能够亲眼了解教科书上所解释的各种植物的各种特征,比空想来得更形象,也更便于记忆。
6实习的过程也是快乐的,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解决困难,和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得到一定程度的加深,共同体会知识的乐趣,更增加了同学们间的友谊。实习不苦,却也有不识时务的蚊子,不过和那些比起来,收获累累的我,或许还是会觉得充斥着这次实习的并不是开始时的无奈,而是淡淡的喜悦和植物与大自然的浪漫。
对植物的心得体会篇2
国庆节期间我随姥爷来到植物园参观游玩,其中的收获可不小啦,在这里我看到了从来就没有见过的植物可是大饱眼福了,有些早已久闻大名但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树木,今天也在这里见识到了。
一进到园中我就被那众多的树木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里既有我们常见的杨树、柳树、梧桐树等,也有很罕见的铁树、山核桃等等。
在园林的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了这样几棵树,它的叶子并没有奇特之处,可他的枝条却一个个高高立起,非常挺拔,显示出不屈不挠的精神。好像在说:不管气候多么恶劣,也不管前边的道路有多艰难,我是绝对不会屈服的。正是这种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禁走向跟前看看挂在树干上的指示牌,只见上面写着“胡杨”二字,原来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胡杨树,今天我终于见到它了。
我还对松树的品种很着迷,因为它的品种非常多,比如:雪松、马尾松、罗汉松、红松、五针松和云杉等等,数都数不过来。虽然它们都是这个大家族的一个成员,但是,它们不仅相貌不同就连用途也大不一样呢。
后来我和姥爷又进入温室大棚里参观,认识了许多南方的热带植物,例如酒瓶椰子,它的树干真的很像一个大酒瓶,非常有趣。还有那棵号称“见血封喉”的毒树它可是著名的百年毒王啊。只要被它绊倒碰伤,那么它的毒液就会侵入动物的血液,只要几十分钟就会致人死亡。
最让人惊讶的还是沙漠植物玉麒麟和昆士兰瓶干树,沙漠中还有这么高大的树木生长实在罕见。
一转眼大半天过去了,在植物园里我见识记录了102种植物,收获实在不小。
对植物的心得体会篇3
在未接触花卉学前,我就像一个懵懂的小孩,我只知道这门学科讲的是花,可是我还不知道这里面有那么多的研究艺术.有些东西只有接触以后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光靠表面现象难以看到很多深刻的东西,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爱花,喜欢观花,汲取他的芳香成为我平时的一种嗜好,我把花看成自己的朋友,爱他的一切,这是我喜欢花卉学的初衷.有它娇艳美丽的一天,我的生活都会更加的精彩丰富!我虽然不是因为花而活,但是因为它而惬意自如,不能自拔!
通过一个学期《花卉学》课程科目的学习,让我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于花卉植物的分类、生长繁殖过程、管理等相关知识,并初步了解到一些关于花卉产业的形成、进步与发展方向等市场信息。
在几次花卉学实验和实习过程中,我们又亲自体验了有关花卉植物种类的识别、花卉设施类型参观、花卉种子的识别以及花卉的种子繁殖、栽培管理等过程,在实践中对花卉学的相关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补充。
花卉学是以花卉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花卉的分类,植物学性,生态学特征,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术,栽培设施及病虫害防治,花卉的装饰与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及操作的一门学科。
?花卉学》与我们生态学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学期花卉学的学习,对花卉学有一些个人的收获和心得体会,现将其分类叙述如下:
一、对花卉学概念的深刻认识
以前觉得所谓的“花卉学”就是对各种花的认识、欣赏和了解,学习一些花卉种植、经营的概念等,认为它只适合于花卉种植及开花店等专业人士所学习,与我们的生态学专业没有任何的关系。
但自从学习了花卉学以来,对它本身的概念和内容都有了一个全新、深刻的认识,了解到了它不单纯是一门研究花卉的装饰与应用、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的学科,它还主要研究花卉的分类、植物学习性、生态学特征、生长发育规律、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技术、栽培设施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专业内容。
园林论文参考
二、花卉学书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花卉学老师一个学期的课程讲解,加上我们课后复习和补充,对花卉学课本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可分类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了解到了花卉的起源和分类;2、了解了花卉的多样性及分布。
如按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的综合分为:一二年生花卉,球根花卉、宿根花卉、多浆及仙人掌类、室内观叶植物、兰科花卉、水生花卉、木本花卉;按形态分为:草本花卉、木本花卉;按栽培类型分为:露地花卉、温室观叶盆栽、温室盆花切花栽培、切叶栽培、干花栽培及其他;按用途分为:切花类、盆花类、地栽类;还有其它的几种特殊分类类型等。
3、了解和掌握了花卉学生长发育的过程以及环境对花卉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4、对各种花卉栽培设施及器具的认识和了解。
如温室、塑料大棚、冷床与温床、荫棚、风障及机械化、自动化设备、各种机具和容器等。
5、重点学习和掌握了花卉的繁殖和栽培管理方面的知识。
花卉的繁殖指通过各种方式产生新的植物后代,繁衍其种族和扩大其群体的过程与方法。
依繁殖体来源不同,花卉的繁殖可分为有性和无性繁殖。
了解了花卉的露地栽培、容器栽培、无土栽培等,还掌握了关于花期调空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对以后从事这方面工作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矗
6、关于花卉的应用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的学习。
学习了花卉的园林应用,花卉的各种装饰手法,了解到了花卉生产的特点、产业结构及区域划等。
园林花卉学学习体会
7、此外,我们还在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对一、二年生花卉、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进行了专门的认识和学习。
认识了一串红、菊花、百合等花卉的学名、别名、英文名、科属、产地与分布、栽培史、形态特征、种类与品种、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观赏与应用等。
对以上花卉学基础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仅仅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开始,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还要不断地吸收外界新的知识和信息,多去进行实践的检验和创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
对植物的心得体会篇4
期一周的植物园参观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从目的地回来之后,好好的整理了下实习记录,发现植物园参观实习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通过参观实习,让我们更加亲近大自然,接触我们所学的植物,以便更加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我们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掌握标本的制作,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植被的类型。在此过程中也还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刚开始真正的实习之旅时,班主任请了植物园的专业老师一路为我们讲解植物园里的各种植物,可是我们的这一批同学还是显得比较多,几十个人围着专业老师转,有时压根就没有听到老师讲了些什么,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表示系里以后可以稍微调整下,合理安排好人员,好让我们学习的更多,虽然我拿着高枝剪有时还能离老师稍微近一点,或多或少还能听到老师讲解的植物知识,但是我感觉讲解的知识远远不够我的需求,还有一点就是走马观花似的一路我认识了许多植物同时我也忘记了许多植物,需要记忆的植物真是太多了,但是真的特别有意思。
还记得刚到植物园参观实习的时候,大家都特别的兴奋,导致第一天采摘的植物不怎么多,而且在压制标本时的速度也不够快,可能是分工不怎么明确吧,总之效率不高。总结了经验教训后,第二天我们采摘的植物就比其他几组要多,我们不管遇见了什么植物,反正只要是自己不认识的植物就先采回来,再问老师。其中有几种印象较深刻的植物让我了解到,其药理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像杜仲、金樱子,独活,阔叶十大功劳等。一路下来还有像安息香科的野茉莉、称锤树。还有老鸦柿、银荆、马比木,石笔木等等植物。在植物园的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给植物换纸,换纸时就会主动的认识那些我不认识的植物,及一些相关的特征和属于哪科哪属叫什么名字,会去主动的学习。现在学习了生物的多样性,就更想去了解植物的群落以及分布的环境,我们对植物的分类、压制,带给我们的愉快,使我们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而且学习的效果也更加好。
时间过的很快,一转眼我们这次的植物园参观实习就结束了,总的来说,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对植物的心得体会篇5
学习生物需要天赋,能抓住书中的重点,有敏锐的触觉与洞察力,做题要明察秋毫,了解题意,问题之然迎刃而解。
死记硬背对于学习生物并没有任何作用,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生物现象,一条生化反应途径等等,理解了即记住了,只记住了书上的死文字,而不懂其含义,不能融会贯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管是对于应试还是本身的学习都是如此。
生物的学习方法类似于文科,需要计算的微乎其微,但大量的重点考点都是要求去记忆的,其实生物中很多的知识点与我们生活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只要联系生活,这些内容很容易被理解的,记忆起来也非常轻松。
要着重记忆老师所强调的重点内容这些都是考试热点,另外有一些地方知识点容易被搞混,需要重点掌握,可以列一张对此的表格来帮助记忆,这样更加清晰。
对植物的心得体会篇6
暑假一个月的实习一下子就结束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了,我不仅体会到了到单位实习的新鲜感,也增加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这次实习,是求是学社与华南植物园合作提供给我们的。
我首先是跟着负责工程建设的丁主任学习做点东西,在这期间,在丁主任的安排下,我看了一些建筑制图,虽然不大能看懂,但那些温室精美的设计,以及中间出现的工程问题, 使我的视野开阔了不少。
中间的一段时间,我做的事情就很杂了。当然,我也学会了更多的东西。首先是复印机,而且使用起来挺顺手的了。而在整理档案时,一方面使自己养成了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的完成任务的风格,也通过在整理时看一些工程的投标书,对投标招标有了很多的了解,而且也了解到了更多的建筑方面的实在知识。而且,在丁主任搞温室设备进口的时候,也接触了一下自己本行:海关以及报关等知识。
而且,在我工作的办公室里,后来又来了两个实习的同事,我们相处的很融洽,这种同事之间的友谊自是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不同的,这为我以后和工作同事更好的交往打下了基础。
最后,在植物园里实习,肯定也认识了更多的植物,了解了更多的植物的特征、习性、价值等。
总体来说,我是很喜欢这种实习机会的,我也很感谢求是学社提供给我们的这些机会,他让我们学到了更多。
对植物的心得体会篇7
在厦门无论如何也是要到厦门著名的万石山风景区的植物园去看一看的。据说这里汇集了南半球的热带植物的许多品种。象我这样对植物的知识少得可怜的人,大抵上也就是看一看风景,顺便增长一些知识而已。
听说植物园刚引进了八十多种三角梅,三角梅誉为厦门的市花,作为厦门的市民,怎么说也应该去看一下。
我们在植物园百花厅看到八十几种的三角梅,里面各种各样的三角形挺立在台上,一株株都奇形怪状,颜色也有很多:金黄的的、雪白的……走进其中,令你眼花缭乱、流连忘返。这次展示的三角梅,有的在国内极为罕见,如金边黄蝶三角梅,叶呈灰绿色,边缘带乳白色,苞片是桔黄色的;而玲珑红三角梅,叶形卷曲不伸展,新叶叶缘带红晕,老叶呈灰绿色,苞片呈深色大红……。樱花三角梅,叶色草绿,叶薄,呈椭圆形,芽心和幼叶呈淡绿色,枝条柔软,花苞片从花心的白色逐渐向外变成淡红色、粉红色直至深红色,花色由浅逐渐变成深色。金心三角梅花叶,叶心淡黄色,叶周边全是绿色,所以得名金心双色,叶长5-6.5cm,宽4cm,呈椭圆形,较薄,有皱折。茎干刺小且稀,枝条较柔软。花同开桃红色、白色两种花或单苞双色,有的一枝花里既开桃红色的花又开纯白色的花;有的一枝全开桃红色的花,一枝全开纯白色的花;有的一朵花里既有白色又有桃红色,花色让人感到神奇。“花瓣”薄,花量大而密集,萼管颜色两种,红苞者红色,白苞或红白相间者为白绿色,长达2cm……
一路走去,山光水色,绿色植物,枝头鸟儿的欢唱。让这座植物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把自然和人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游览植物园,使我认识了许多植物,学到了不少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美景,体会到大自然的奥秘。
对植物的心得体会篇8
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1。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情,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2、实习步骤与内容
2。1黑石顶简介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封开县东南部七星镇内,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穿越腹地。海拔927。0m,地形复杂,森林茂密。木兰科、金缕梅科、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5个典型科,在黑石顶分布广泛,这几个科组成优势群落,在森林中形成高大乔木。
2。2实习内容
7月5日上午从珠海出发,下午到达黑石顶,晚上老师对本次实习的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介绍。
7月6日上午在_老师和唐恬老师的带领下沿公路认种并采集标本108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7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沿某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114种,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8日上午在唐老师的带领下沿另一进山路线认种并采集标本39种,同时采集压制标本,下午和晚上进行复习。
7月9日上午对这几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下午学习压制标本的方法以及进行认种考试。
7月10日白天攀登黑石顶,沿线观察热带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晚上开总结大会。
7月11日与第二批到达的同学完成交接,乘车返回珠海。
3、实习心得与体会
1、观察植物的顺序与要点:在认种初期,我对于观察和记忆植物的形态特征总是不得要领。在请教过老师和同学之后我才知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木本还是草本?直立还是攀缘?然后我们再从叶形、叶缘、叶脉、气味、花和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
2、理论联系实际:在复习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标本残缺等原因,我试图根据参考书上的一些描述来记住这种植物,觉得这些特征描述更准确更权威,最后却发现那些描述不仅枯燥,在野外认种中还一点都不管用。而老师教给我们的识别方法又简单又实用,只要掌握了,认种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后来老师告诉我,书上介绍的特征适用于在实验室里更为准确的分类鉴定工作,而野外认种的很多识别方法是分类工作者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在野外是最实用有效的。比如甜茶椆的叶子揉过之后会有蜡痕,没有一本工具书上会教这种方法,但这却是野外识别甜茶椆的重要途径。所以,光记住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按图索骥是要不得的,要到实践中去发现总结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3、先科后种:在认种学习的过程中,我往往是由形态特征想到种名,然后再根据笔记想到它的科名。但是通过与身边同学的对比,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我这样只是记住了植物,而不是学习了植物。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确定了所属的科,然后再确定对应的种,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所掌握的识别方法其实并不能一步步地把植物确定到种,但是通过对一些比较明显的形态特征的观察我们可以确定它们属于哪个科。后来老师的讲解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我的理论课知识掌握得不够好,就连科的特征都没有完全记住,所以虽然明知错误但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记住植物——于是在后来的认种考试中我吃了很大的亏!我想,如果我一开始就是采用先科后种的方法学习,我的收获一定会更多。
4、比较学习、集体学习、反复学习:虽然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是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还是会很容易就把两种植物弄混。在这个时候,比较学习往往让我事半功倍。仔细观察植物,列出易混植物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和反复记忆就可以准确地区别它们了。而让我收获最多的莫过于集体学习了——一群人围在一桌标本边上,比赛着、互相帮助着、互相提醒着、笑着闹着,硬是把一袋袋的标本消化了。尤其是在考试前的一晚,我们组的男生自发去采集新鲜标本回来供我们全组成员共同复习反复记忆,那晚一起围在饭堂门前的方桌前流水线式的复习不仅给我们整个小组带来不错的平均成绩,还让我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我觉得,集体学习气氛比较轻松活跃,学习效率比较高,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从他人身上获得的东西多了。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集体学习在同学之间普遍缺少多人面对面交流的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然了,对于认种来说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反复学习,只有反复地去看、去摸、去闻,不断地消化记忆,才有可能让数量如此庞大的种类烂熟于心。
黑石顶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每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与老师同学们面对面的交流取代了天天呆在电脑面前的空虚无聊,规律的作息让我们拥有了久违的身心舒畅。我们晒黑了过敏了累垮了还是会想念黑石顶的白粥,屋顶的星空,烟斗柯罗浮栲钓皮锥和福建青冈。最难得的是这次实习增进了我们班的感情,比任何一次班级聚会都更为有效。特别是在最后一天的爬山过程中,一路艰险,幸亏同学们互帮互助,男生们发挥骑士精神女生也体现了侠女精神,终于胜利登顶!黑石顶是我们友情和集体感呈指数型增长的见证。
不过我想,无论友情师生情等等在这次实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发展,它们始终是这次实习的副产品——珍贵的副产品。到最后做总结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光重新聚焦到实习本身上来。人手不足带来的尴尬,时间紧迫带来的事与愿违,这些都是黑石顶实习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就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提出以下问题与建议:
1、野外认种时讲解不足
人手不足导致某些组别在认种过程中所得知识不够准确,讲解不足,有些种类甚至说完种名和科名之后就没有别的介绍。如果大家只是懵懵懂懂地做了笔记,又未能及时观察到标本,不仅学习的效率会降低,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打击。人手不足这个问题实在不是我等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从外校聘请或者对非分类专业的带队老师进行培训。
2、采集标本方法不正确,对植物的爱护意识不强
在采集标本方面我们存在两个问题:不及与太过。不及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剪的都是些小枝条小叶片,除了看得出叶片特征以外,其他的特征完全无法从标本上获得。太过是指在采集标本的时候,我们往往连根拔起,至少也会砍下半边枝条,对于一些附近仅有一株的植株我们也毫不留情。当老师说可以采某株植物作为标本的时候,拿着枝剪的同学甚至会眼睛发光兴致勃勃地去残害植物。我们以科学的名义正大光明地破坏着保护区,我们像鬼子进村一样扫荡着所经过的路线。我想,我们在惊叹大自然的造化奇妙的同时,是不是更应懂得生命的来之不易呢?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过于敏感,但是我觉得无论以后这些植物会不会重新长起来,我们都应该抱着爱惜的心情去采集标本,对植物的损害要适可而止。我们懂得要以敬畏和珍惜的心对待实验才对得起死去的动物,为什么不需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植物呢?所以我建议老师们在正式开始实习之前就要把这种爱惜生命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同时教给他们正确的采集标本的方法。
3、对于森林整体结构和生境的关注度不足
虽然实验目的之一是要了解黑石顶植被分布情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认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但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除了开总结会的时候老师会提得比较多以外,我们自己对这些根本没有什么深刻感受。我们在认种的过程中,对植物所处生境没有足够的关注,更谈不上理解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认种成了重要的内容。在三次的进山经历中,前两次老师偶尔还会提醒大家注意周围的植被变化或介绍典型的热带沟谷林,但在第三次的登山过程中由于旅途的艰辛,我们眼前只有那条陡峭的路,哪里顾得上观察周围植被的变化!我走在前面,所以偶尔还能听到凡强老师的讲解,但是后面的人估计就只有爬山喘气的份儿了。我认为植物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是本次实习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学习生物学就应该始终注意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思想。在本次实习中,这部分内容的缺失让我深为叹息。当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悟,但是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这个难得的机会里给予我们多一点引导,因为我们除了跟老师去认种外没有什么机会自己上山。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习中老师们能加强对环境部分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另外,之前听老师提过以后可能会采取集体讲解的方式,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虽然解决了这次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是很可能依然会忽略植物与环境的问题,因为在讲解的时候植物只是作为标本放在桌子上而已。
想法和建议可能还很不成熟,但是希望能够对黑石顶实习的不断改进起到一点帮助。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