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写读书还是实践后的心得,我们都需要认真思考,通过心得体会的写作很多人都是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好好表达,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7.2学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7.2学习精神心得体会篇1
通过这次劳动课,我学到了如何嫁接蟹爪兰,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的共同合作下成功嫁接了一株蟹兰。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不光感受到了同学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还了解到了在嫁接过程中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会对蟹爪兰的成活率造成影响,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在嫁接过程中,还是在其它事情上都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在第二天的劳动课上,我们全班同学都出去进行植树,这是我第一次植树,虽然很累,但很充实。我们分工合作,男生去搬运树苗,并将它种好;女生则去接水浇树。我们共同合作,将一棵棵树种好,虽然在打水的过程中衣服被不小心溢出的水打湿,在踩土的过程中鞋子沾满了泥土。但我们是快乐的、是自豪的。看着种好的树木整齐的排列在那里,身上的酸痛也忘得一干二净了。
接下来,我们便回到教学楼内进行劳动,虽然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工作,但我们仍要认真完成,每一处细节都应该认真清扫。这虽然很累,但也很充实。我们小组的全部组员,都认真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会分担一些清扫任务。大家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这使我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了。
在这次精彩的劳动课后,我学到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不仅仅是对清扫技能更加熟练,更多的是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的情谊和团结的力量。我相信我们不光会从中学到一些技巧,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情。
7.2学习精神心得体会篇2
在昆明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庄煜还是忍不住有些兴奋,一想到自己即将作为全国劳模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他心中的那份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在东航云南公司,庄煜有着多重身份:五星机长、飞行教员、安全标兵、全国劳模……在这个“斜杠中年”身上,有着太多的故事,而每个故事背后,彰显的是他对不同工作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五星机长勇争先,急难险重冲在前
在庄煜的工作生涯中,有两次救援保障任务令他记忆深刻。一次是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救援,而另一次则是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大地震”救援。在这两次救援保障中,庄煜作为东航的救援代表,在祖国需要的时刻,即刻出发,冲锋在前,展现出了中国机长的无畏与智慧。
“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我被派驻成都驻外,执行三天的九寨航班。当时每天余震不断,突发状况下大量旅客滞留在九寨机场,正常航班变成了救灾航班。最长的一天,机组从早上6点干到夜里12点执勤,飞满了18小时,13日至15日,我们整个机组坚守在救援一线,克服工作强度大、睡眠不足、后勤保障跟不上等困难,共完成成都—九寨往返9个航段的飞行任务,运送了大量抢险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资。”每次说起汶川大地震的救援任务时,庄煜总感叹,“从灾难的发生到救援的实施,我真正感受到了何为‘中国速度’,这是国家爱人民的体现,也是强大国力的展现。”
而在尼泊尔大地震的救援中,在面对复杂的落地情况和恶劣的天气条件时,他最终以高超的飞行技术和果断的抉择能力,把滞留在加德满都的中国同胞们带回了家。
这名已经飞行了22431小时的党员五星机长总是说,“祖国培养我们,为的是让我们时刻铭记自己身上的职责,我是一名中国机长,任何时候,只要祖国需要我,我都会冲锋在前,毫无怨言。”
“庄煜是我看着进飞行部的,他从一名普通的飞行员,一步一步成长为分部的副经理、经理到部门分管安全的副总再到飞行部的党委书记,每一步他都是踏踏实实、锐意进取。”张树全是飞行部的一名老党员,每当说起部门这位“年轻的党委书记”,他都会竖起大拇指给予夸奖。
“我们以前都叫他‘小庄’,后来叫他‘庄书记’,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岗位的晋升,作为老同志、老党员我们更看重的是他的能力,他真的能为部门、能为公司办实事,办好事。”
事实上,在管理工作中,庄煜靠着一步一步的努力,让老中青队员对他信任有加。
7.2学习精神心得体会篇3
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16日在贵阳开幕,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代表中共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报告,并指出,今后五年贵州省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百姓富、生态美”成为贵州今后五年奋斗的目标。
坚持以大数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强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切实加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获批建设首个国家大数据工程实验室、贵州・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示范基地、贵阳・贵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与美国高通合资成立华芯通公司,货车帮等企业迅速成长,引进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项目400个。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增长35%,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实施一批“互联网+”协同制造、智能制造项目,大数据与三次产业加快融合。实施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会战,省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上线运行,省市两级481个运用系统迁入“云上贵州”。
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廉洁从政,强力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政府系统从严治党,巩固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抓紧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坚持不懈纠正“四风”。
公布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乡镇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取消调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26项。省直机关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向三个民族自治州下放30项管理权限。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省市县乡村实现行政事务“一张网”。省应急平台开通运行。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在全国率先开展非公开目录管理。强化督查督办,构建抓执行落实的责任链任务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着力研究问题、破解难题。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勤政廉政建设取得新成绩。
7.2学习精神心得体会篇4
重拾工匠精神,对教师教育的启示有四。
一是尊重教育经验。
教育经验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对每个教师而言都带着自己的生命温度,而且不少经验还是以教师或学生的某种牺牲为代价的,因而弥足珍贵。优秀的教育经验是教育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将其全都视为低级、片面、肤浅的,认为他们需要被理论知识覆盖和替换。
尊重教育经验,首先要培育教育经验。教师要坚守育人为本的职业精神,各项工作都应该以育人为目标。尊重教育经验,还要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的定位主要不是基于技术理性的将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不是杜威所言的“理论教学的工具”,而是通过实践形成教育经验。教育经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教育实习时间要延长,让准教师逐步从边缘到中心,从依赖到独立,从而在上岗前积累其独当一面的经验。
二是推行师徒制。
教育经验弥足珍贵,但作为个人经验,它却依赖教师的肉体,会随着某个教师的离职或离世而消失,“人亡艺绝。”因此,教师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经验传承。教育经验内含缄默知识,其传承要靠“传、帮、带”,要落实到师徒制。
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经验传承是否有价值?回答这个问题,关键看我们坚持何种改革观。如若我们认为改革是“大破大立”,甚至“全破全立”,那么经验传承当然是改革阻力。可是,教育改革其实是渐进和连续的,从一定意义而言,是不断地“穿新鞋走老路”。教育改革中,教育传统、教育现实与理想的教育之间虽有差异,也有共性。因此,即使是在改革,哪怕是转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都不能忽视和轻视教育经验传承。
积极倡导共享的氛围,努力构建共赢的机制,师徒制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现实中确实有部分教师对公开教育经验有顾虑,害怕“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不愿跟同行分享“干货”。有位教师曾跟笔者说,她找到了一个教化学某个知识点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很快理解,而且在考试过程中也极少遇到问题。可是,她不会将其用于公开课,也不会告诉其他同行。可见,师徒制价值的发挥,在于共享的氛围和共赢的机制。
三是彰显能力本位。
教师教育要重视(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要建构“能力本位”的课程观和评价观。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的核心技艺。其要义,简言之,就是会教且教会。可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与评价偏离了教师核心技艺。
这种偏离在职前教育阶段的表现是,教育理论课程重过实践课程,导致准教师只是为考而学而不是为教而学;在职后教育阶段的表现是,“研究”重过“教学”,导致教师只是为发表而研究而不是为教学而研究。
建构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观和评价观,就是教师教育的课程和评价都以核心技艺为中心。这意味着,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强化实践课程,而且理论课程也要紧紧围绕实践展开,指向教师的核心技艺。教师教育评价应该以教师核心技艺为基准,重点考查其“应会”,而不是“应知”。
四是强调“技进乎道”。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先理念,后技艺,试图让准教师在还没有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的情况下掌握科学概念,树立先进理念。这个思路,只能让准教师形成了“关于教育的观念”而非“教育的观念”。因为,正如杜威所言,“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
其实,正确的思路是先技艺,后理念,“技进乎道”。技艺固然包含缄默知识,但也有可明言的规则,即技法。技艺学习要从技法开始。教师教育中的技法,如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师教育的起点,是教师教育理念生成和创新的基础。所谓教学有法,指教学是有特定方法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当然,教学有法无定法。所谓无定法,基于维特根斯坦的视角,即对规则的使用本身无法还原为规则。换言之,教学本身虽有各种原则和方法,但是这些原则与方法在特定情景的具体运用,却无法还原为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力。
教师熟练掌握各种具体方法后,才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提升关注层次,这时就要推动他们从对技法的关注提升到对艺术的关注,达到“技进乎道”的境界。
7.2学习精神心得体会篇5
说起劳动,人们更多的印象应该就是那些干着体力活的人吧,甚至还有人嫌弃那些干着体力活工作的人,觉得他们如此廉价,但其实不以为然,自古以来,劳动不分高低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是创造幸福家园的前提基础,没有农民伯伯的劳动,就没有你现在所拥有的美食,没有那些环卫工,就没有现在干净舒适的环境,没有那些对劳动无私奉献的人,就没有今天的先进时代,是劳动者创造了一切,是劳动者让我们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部分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中有着突出的业绩被称为劳模,之所以在平凡的岗位中突出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劳模精神,像劳模一样爱岗敬业、志存高远、立足本职。
劳模的先进事迹更加说明了要想成功,就要踏踏实实的干,而不是坐享其成,我们要学习劳模精神,学习劳模那种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兢兢业业的工作就是我们学习劳模精神的行动。劳动模范向广大劳动者展示了作为劳动者应该具备的风貌与品格,劳动模范就是广大劳动者的先进代表,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发扬劳模精神和学习劳模精神不是嘴上喊口号就行的,我们要付出实际行动,在个人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岗位上积极进取,立足本职,奋发图强的行动,以不懈的追求和一流的工作成绩回报社会。当然,在学习劳模精神之前,我们都应该要有一个平常心,面对世俗的诱惑要选择避而不见,工作上淡泊名利,用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心态去学习劳模精神。每一个时代都有杰出的劳动模范,每一个劳模都有他过人之处的地方,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劳模,都是因为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先进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我们身边每一个岗位平凡,身份普通却有着突出的成绩的劳动者,他们用努力拼搏、不懈创新、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我们推动社会的前进,让这个社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7.2学习精神心得体会篇6
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记忆中雷锋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都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长大了,就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雷锋精神是永恒的。
雷锋有太多的感人事迹让我们学习。
出差:从一九六一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他出差的机会多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就多了。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有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出检票口的时候,他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儿的中年妇女。原来这名妇女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一不小心把车票和钱都丢了,雷锋连忙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眼含热泪地问:"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住哪的?是哪个单位的?”雷锋回答道:“我叫解放军,家就住在中国。”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牵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想都没想,脱下身上的雨衣就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直发抖,就把自己的贴身衬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们早饭没吃,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便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啊!”
一次,雷锋从安东(今丹东)回来,要在沈阳转车。他背起背地下通道时,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背了个大包袱,很吃力地一步步地迈着,雷锋走上前问道:“大娘,您到哪去?”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内来,到抚顺去看儿子!”雷锋一听跟自己同路,立刻把大包袱接过来,用手扶着老人说:“走,大娘我送您到抚顺。”老人感动极了,一口一个好孩子地夸他。进了车厢,他给大娘找了座位,自己就站在旁边,掏出刚买来的面包,塞了一个在大娘手里,老大娘往外推着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别客气,大娘,吃吧先垫垫肚子。”“孩子”这个亲切的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他觉得就像母亲叫着自己小名似的那样亲切。他在老人身边,和老人唠开了家常。老人说,她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她是第一次来,还不知道住在什么地方哩说着,掏出一封信,雷锋接过一看,上面的地址他也不知道。老大娘急切地问雷锋:“孩子,你知道这地方吗?”雷锋虽然不知道地址,但雷锋知道老人找儿子的急切心情,就说:“大娘,您放心,我一定帮助你找到他。”雷锋说到做到,到了抚顺,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大娘用地图找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老人的儿子。母子一见面,老大娘就对儿子说:“多亏了这位解放军,要不然,还找不到你呢!”母子一再感谢雷锋。雷锋却说:“谢什么啊,这是我应该做的。”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参加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当逢年过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有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雷锋就是选择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因为他是我们的好榜样。
团结友爱:雷锋经常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子,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
特殊的星期天:一九六零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疼得很厉害,他来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开药回来后,见一个建筑工地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施工,原来是给本溪路小学盖大楼。烧水棚旁有几辆空车,雷锋推起一辆就走,加入到运砖的行列中去。广播员小姐得知情况去采访他,问他为什么来,叫什么,哪个部队的。他说:“我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我和大家一样,只要尽了自己的一点义务,也算是有一份力尽一份力。”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就接着干活去了。广播员广播了有位解放军战士在休息日来帮忙的这件事,工人们受到鼓舞,一个个都更卖力的干起来,还与雷锋比赛。于是这天下午提前了两个小时完成了当天的任务。他干完活还上车取了军装不留姓名就走了,其实管理员爷爷看到雷锋的军装里夹了一封他替王大力捎的信,爷爷当雷锋是王大力,引起了一场误会。
可敬的傻子:一九六零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的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把手指甲都弄破了,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待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己全部的积蓄。
孩子知心人:一九六零年十月以后,雷锋先后担任了抚顺市建设街小学(即如今的雷锋小学)和本溪路小学校外辅导员。雷锋平时工作.学习都很忙,他只能利用午休时间或风雨天不能出车的日子请假到学校去找教师,同学谈心,或进行其他辅导活动。他善于团结小朋友,启发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建设路小学六年级的小马同学就是经过雷锋的耐心教导,逐渐克服了爱玩、爱闹的缺点,学习取得进步,并佩戴上了红领巾。
模范班长:一九六一年九月,全团上下一致推举雷锋为抚顺市人大代表。雷锋参加完人代会回到连里就担任了二排四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四班成了“四好班”,雷锋也成了全连的四好的班长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孩,手里还拉着一个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樟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樟子沟走去,宁愿自己淋得透湿,也不让她们受罪。他们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那对母子安全送到家。
谦虚谨慎:雷锋入伍以来,多次立功受奖,他被选为市人大代表,出席过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会议,他的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通过报纸.电台作了广泛的宣传,雷锋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热情赞扬他的来信,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我这么一点点贡献,比起对我的要求和期望还是非常不够的……”
中国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毫不利己帮助别人,在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向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在平凡的工作中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奉献自己的力量。雷锋展示给我们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和态度。我们每个公务员都有属于自己的工作,我们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再去做好事才是合理的做法。有一个小故事: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闫罗王方录囚。……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哂曰:“设官以治民,下至驿丞闸官,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由此可知,作为国家公务员,应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尽力、尽心、尽情、尽责,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的雷锋:“中国好人”李玉坤。一名年过六旬的普通环卫工人,每月拿着几百元的工资,却无偿资助20多个贫困老师完成学业。她就是山东文登人——李玉坤。十多年来,她收入微薄,却善举不断。汶川大地震、西南旱灾和玉树地震,她都曾经慷慨解囊。粗略统计,她先后为灾区捐款10多万元人民币。20xx感动中国人物,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我们黄骅的舍己救人英雄白宝海、郑炳强,在寒冬腊月,面对冰水中痛苦挣扎、危在旦夕的5条鲜活生命,他们来不及考虑自身安危,奋不顾身跳进冰凉刺骨的河水中,营救素不相识的落水者。成功营救落水者之后,他们“不想给人添麻烦”,待体力稍微恢复之后,就悄然离开现场。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们所有公务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许许多多的雷锋就生活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依然在温暖着我们的世界、灿烂着我们的生活、高尚着我们的信仰、鼓舞着我们实现美好中国梦的脚步。
7.2学习精神心得体会篇7
上下五千年,中国曾引领着一个时代的制造行业发展,精密探测的地震仪,深埋千年依旧锋利的古剑,无不彰显着当时顶尖的工业技术。然而反观现代,沿海城市的大型乃至超大型代加工厂比比皆是,均是以增加熟练度或扩充人力来提高产能,却无丝毫创新之法。中国工业已然被称为“世界加工厂”,长此以往,中国工业将无以为继。
近日,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理念风暴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战略让国人悚然惊醒。德国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德国在已有顶尖工业水平上的持续创新力以及德国人专注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熟练无失误,仅以为“工”,而未成“匠”;由表及里,精益求精乃为“工匠”。
中联重科作为全球工程机械先驱企业,不断有新型产品的技术参数突破世界纪录,每年的专利发明质量和数量也都远远走在其他企业前面,创新研发力度不可谓不强。但作为基层员工,如何在管理岗位上实现自己的“工匠价值”,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必须思考的问题。
先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是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一环,要保证自己在岗位上的工作无差错无拖延,需要耐心、细心和决心。耐心完成自己分内的事情,多坚持,多努力,对待工作和同事不骄不躁,始终如一;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后成为一个自我升华能力的“匠”。如何才能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本职工作完成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延伸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企业作为员工发展共同体的同时,也是员工价值体现的重要载体,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长久以来,日本老字号企业的前瞻性令世界感到不可思议,他们怎么能从一瓶小小的酱油,看到一个巨大生态链的延展?因为背后的素直之心,对自己事业的执着精诚之心,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纯洁无暇,不受名利侵染。工作已经不再是赖以为生的手段,而是人生的根本意义和最高追求,这,才是工匠精神的人格基石和灵魂所在。
拓展阅读:工匠精神——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
截止20xx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