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实用的心得体会是需要花费时间认真思考的,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心得体会,以下是58汇报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宫第1课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天宫第1课心得体会篇1
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去探寻,随着人类不断进步,对未知的事物也愈加好奇,尤其是近年以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更是付出了许多努力,为了丰富青少年的太空知识,中央13台开展了天宫直播课堂。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跟随三位宇航员的介绍,观看到了细胞在太空中所呈现的状态;太空中乒乓球浮力消失沉入水中;太空中的张力大大增强,所以气泡会停留在水中等等许多太空中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在宇航员们担任“主播”进行各种太空现象展示时,地面上的听众们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太空中的星星也会一闪一闪的吗?”“你们在太空中看到的`天也是蓝色的吗?”“太空中,你们是怎样睡觉的呢?”同学们一系列好奇的小问题也在宇航员们的耐心解答下一一揭晓,同时,亚平老师向同学们透露“我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太空的神奇,果然让人惊讶。
通过这次的天宫直播课堂,同学们既了解到了太空的知识,也增强了课外实践、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还学到了许多物理知识,真是受益良多。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走出地球探索外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太空中活动的各种限制,也让我们明白我们对太空的探索与掌握太过浅薄,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就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也要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宫第1课心得体会篇2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堂”更为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太空失重的情况下该怎么睡觉呢?”“太空看到的星星是否与地球看到的一样呢?”……随着课堂的深入,激起了我无数的好奇心。航天员的每一个回答都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太空,对太空充满了向往。
而当我了解到宇航员前往太空前的训练后,我深感他们的不易和那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了能够适应在太空的生活,他们每天不得不穿着重400斤的训练服,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在太空失重的感觉,每次训练就长达七八个小时。王亚平曾经说过:“每次训练完后,吃饭时我的手都拿不稳筷子。”他们经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训练,忍受着各种苦难,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为之学习吗?
然而成功飞往太空的一切一切,更离不开团体的协助,如果有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那么整个飞天过程都无法实现,这就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足够细心、足够的仔细。而这也正展现了团体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努力,也不会有现在的《天宫课堂》直播,这些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人,同样值得我们去赞颂。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为现实”。的确,因为他们,实现了我们一直以来认为不可实现的事情,我们也不会看到如此多的太空趣事。用热情探索太空,用知识了解太空。我们应好好学习,学习科学知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天宫第1课心得体会篇3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的动力,才会有美好的未来。航天,是我始终的梦想。我希望自己能像古代官员万户一样勇于为梦想而奋斗;像杨利伟叔叔一样勇于飞向天空;向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一样勇于探索和发现……
每每听到有关航天的故事,看到有关航天的新闻,总会牵出我童年的飞天梦。我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就经常听爸爸妈妈提到杨利伟叔叔,夸他了不起,称赞他是航天英雄。英雄?幼稚的我那时还不大懂‘英雄’二字的含义,但是看着大人们满脸羡慕的表情,我不由得暗暗下决心:我也要当英雄。渐渐地,我上了小学,翻开词典,我真正知道了英雄的含义;英雄就是令人敬佩的人。当我真正明白英雄的含义后,我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当英雄,而且要当像杨利伟叔叔一样的英雄。”
光阴似箭。虽然童年已经悄然离去,但是那时的飞天梦我还记忆犹新。渐渐地,我了解的科普知识多了起来,还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神话,看到了古代人民对天宫的向往。后来,我还知道了古代官员万户的飞天故事,他那敢于为飞天梦想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当然,航天飞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我也听说过航天飞船在空中爆炸的消息,但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对航天的渴望,都抹不去我的航天梦。现在我国科技越来越发达,神五神六接连上天,又发射了嫦娥卫星,还制定了登月计划。看着这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我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以后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掌握航天知识,锻炼航天本领,早日实现我的航天梦。
啊,航天,我的梦!
天宫第1课心得体会篇4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xx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讲入大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未来圆满顺利进行关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解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堂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厦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天宫第1课心得体会篇5
今天老师给我们观看了三位航天员老师的天宫课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老师和叶老师做的水膜张力实验。
首先王老师和叶老师做了一个薄薄的水膜,然后他们往水膜里加了好多好多水,把这个水膜变得大大的、胖胖的。接着王老师往里面又注射了一个大气泡,这样一个大水膜包裹着一个小水膜,就像鸡蛋一样,后来王老师坐在水膜的后边,我突然发现大水膜里的王老师是倒着的,而小水膜里的王老师是正着的,这形成了一正一反两个图像,我和同学们都忍不住惊讶的拍起手来。后来王老师又往里面注射了一点水,使他变得更大更胖了,然后王老师又在里面注射了漂亮的蓝色颜料,在水球里放入一个泡腾片,突然这个水球里冒出了好多大大的气泡,形成了一个微型地球。看到这么神奇的实验,我突然发现了科学的神奇,科学的奥妙。
课堂上叶老师还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动作,那就是试着在失重环境下走路和转身,而且不用任何辅助道具,首先叶老师试着在失重的环境下走路,但是离开地面就飘了起来,根本走不了路。转身更有意思,首先叶老师试着像平时一样转身,但是他的上身向左的时候,下半身就往右,叶老师试着像游泳一样转身,但是还是飘了起来,又试着吹气转身,但是吸了好大好大一口气吐出来时却动都没动,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最后叶老师还是用右手画圈和伸出双臂的办法转身了。
看到这么多搞笑的动作和神奇的实验,我觉得在太空中的生活更有意思,所以我就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在太空中遨游,探索宇宙的奥秘。
天宫第1课心得体会篇6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为确保任务顺利实施,各系统各单位全力备战,以优异成绩迎接未来。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三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天宫第1课心得体会篇7
太空授课更在于营造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社会氛围。正如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接受采访时所说,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都是学生。科学永无止境,探索不断前行,在一个未知的广袤领域,只有以谦卑的姿态、勇往直前的力量才能探索出那神奇的奥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当代中国人的重大历史责任。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要坚持推进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坚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包容创新育人才,方能广纳贤才,为创新提供坚实支撑。科学永远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基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热爱航天、投身航天,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这项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历史的潮流在呼唤年轻一代为科学而努力探索,但鼓励他们奋发前行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太空授课的深层次意义便在于此。
探索任重道远,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激发学子对于未知世界的求知欲与渴望,树立全社会为创新而奋斗不息的信念,让梦想张力无限。寻梦过程,无疑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默默奉献、坚定顽强的民族精神。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