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汇报网 >心得体会

读《孟子》心得8篇

大家在写心得体会时一定要先确定核心内容,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从自己成长的经历中学到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经验,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孟子》心得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孟子》心得8篇

读《孟子》心得篇1

上个学期读了《大学》和《中庸》,与这两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学》,全篇一贯而下,行文流畅严谨,不似《中庸》,晦涩难懂,它是先从众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说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没有辩驳的余地,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读《孟子》,自己的思维也仿佛进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对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灵魂的诘问,灵魂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梳洗、剔除、凝练、升华......

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反省自身行为的同时,总不自觉得联想到我和班里孩子的相处,在心底对自己进行审判。比如《孟子·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就是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试想,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以暴力的沟通方式迫使学生纠正错误,合适吗?“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显而易见的效果,于是自己满意了,觉已经纠正了他们的错误,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是这样吗?我们不妨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训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过是因为他们惧怕你的威势,不得不暂时改变而已,于长久何益?

师者,人之模范也。要想真正让孩子对你“中心悦而诚服”,自身必得是那个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带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连天下的人都会归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资格指摘孩子的错误,时常反省,方能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上,真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听听孩子的心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贤圣人,他们的贤德在于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听到善言,就拜谢。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多沟通,多调研,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对善处,不骄傲,还愁走不进孩子心中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多么深重,乍担此重任,必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负孩子,不辜负家长才好。

读《孟子》心得篇2

孟子的理想人格体现于“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将“富贵”、“贫贱”、“威武”作为考核人格的三种标准,“不能淫”、“不能移”、“不能屈”分别对应仁、礼、义三种道德规范。对于“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人心修养,是面对外界的诱惑、权势仍然能够遵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是一种信念和意志相互融合的心理状态或者精神境界。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最高境界是“舍身而取义者”:“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做人的原则,不害怕死亡,不苟且偷生。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无疑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随波逐流、诘曲媚俗的时代,尚且不说“舍身取义”,仅说保有“浩然之气”,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心魔,仇恨、贪念、怨念等产生、萦绕或藏匿在我们的内心,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不承认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着。俗话说,心是一块地方,既生魔也生神。但心的.主宰者在于我们自己,面对心魔,面对善与恶的抉择,我们首先应该放空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诚然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的干扰、困惑和阻碍,但是最终的定力还是要看清楚自己。现在讨论一个重要的话题就在于我们能否遵从自己的内心,大家众说纷纭,可能即便高谈遵从内心,一面又不得不顺从显示,向世俗低头。就我看来,我认为与遵从内心相比,说服内心是一个更加困难的事情。面对旁人的冷言冷语,朋友们的腰缠万贯,自己如何说服自己,保持“浩然之气”,坚守内心的修为。举我自己的例子,从小到大,我的梦想都是当老师,后来本科去了上海,看到周围同学一个个转行做了金融,流连于各种社交产所,结识很多所谓的牛人和精英,自己慢慢开始思考我到底应不应该走学术道路,应不应该读博士。大三我纠结了很久,大四一年我选择了随波逐流,开始咨询证券实习,学会认识更多的人,备考各种各样的证件,但是一点也不快乐,即便是实习工作我明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没有一点动力去做得更加完美。进入研究生的头两个月我继续着这样的困惑和迷茫。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应该继续坚持我自己的梦想,做学术,当老师。选择正确与否就在于自己回想的时候会不会后悔,我想继续深造,想要出国见识更大的世界,想要做教育慈善,想要退休后开一家面馆,这就是我内心永远不变的定力。认清自己之后,我便退掉了兼职等,跟着老师好好做研究,我想说这两个月我过得很快乐,这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在我看来,或许我们不必要将孟子的“浩然之气”看得过于宏大,过于具有道德感,而可以从切合实际的认识自己做起。而且我相信,认清自己是保持内心修养的基础;静坐、冥想、内观、内醒,养浩然之气。在我们真正沉淀下来之后,“富贵”、“贫贱”、“威武”不足以改变、扭曲我们的心性。

读《孟子》心得篇3

今年的目标是四书一百遍。

目前在不断攻克《孟子》这本大厚书。初次拿起来,顿觉厚重,偶感前路漫漫,何时能读够一百遍?

但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尤其是读到几十遍时就已经遍尝乐趣了。

目前读的《梁惠王上》和《梁惠王下》。首先是基本都懂什么意思了,也就是粗知大意。

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再读,就更好玩了。每次和儿子谈及都会嘻嘻哈哈笑成一团。

这么正经八百的文言文居然能读出喜剧效果,这就叫做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先看孟子的语言风格。

每论及治理国家之政事,必然纵横捭阖,驰骋万里,从夏说到周,从古说到今,从舆薪到秋毫,从挟泰山以超北海到为长者折枝,从鸟兽到鱼鳖,无不服膺于其囊中。简直就是一个职业辩手。

你区区皇帝的口才简直不值一提。

为什么不按照我孟子给你的建议去做个好皇帝呢?你说吧,有什么借口,有什么顾虑,有什么妨碍?

什么,你说你好勇?我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大勇。你说你好货,喜欢聚敛搜刮?我告诉你好货并没什么不好,只是跟百姓同心同德地一起扫货就行了。你说你好色?可以啊,没什么大不了啊,让百姓因为你的好色而生活幸福,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无论这些君王找什么借口,说什么理由,孟子总有长篇大论等待在嘴边。

真乃医者仁心啊。这位医者是治大病的人,是治国病的人。

每次读时,我都有点儿同情这些君主,梁惠王等人基本不能说话,因为只要一开口说话,必然招来孟子的一番宏篇阔论,听完之后必然哑口无言,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可怜不可怜?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被一个所谓“后丧逾前丧”的“匹夫”堵住口鼻,不得言语,真真可怜可叹。

但是他们真的可怜吗?

不。

他们不仅不可怜,反而可恨。

从《孟子》中透露出的信息,让我得出结论,很少有国君能够采纳孟子的建议。更为好笑的是鲁平公,居然因为旁人的一句话就不辨黑白地改变主意,不再去见孟子。

这些国君为什么不能采纳孟子的建议?很显然,他们都是缺少远见,稀有耐心的人。

孟子给出的那些建议基本上都需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才能见效。而他们,这些目光短浅的君王,根本等不及。

想要扩张国土,通过省刑法薄税敛发政施仁,让人民富强起来,从而吸引他国人民来投奔归顺,哪有直接发动战争,强取豪夺来的痛快?

所以,他们往往选择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梦想,却又像孟子说的那样,往往比“缘木求鱼”的结果还要悲惨。最重要的是老百姓跟着遭殃啊。

耐心,多么重要。

耐心,是一个优秀国君的标配。

耐心,也是一个优秀家长的标配。

选择用读书的方式去提升孩子的语文水平,或许比选择简单粗暴给孩子辅导语文考试题,效果来得慢。

但是却免去了比缘木求鱼更“甚已”的恶果——极端的观念: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倦怠的行为:做题做到吐再也不想看书;逆反的'心理:厌学。其实厌学并不是真的厌恶学习,只是厌恶做题厌恶考试而已。

收获的是丰硕——真实学习能力的提升、文化修养的促进、学习兴趣的倍增。

但是,这需要耐心啊。

一个急于看到效果的人,是无法明白为什么要让孩子读书而不是做题来提升成绩的;一个随时希望立竿见影的人,是无法接受只是让孩子经典诵读就能在未来拥有竞争力的。

确实,我们都需要耐心。

而现在我们身处的却恰恰是一个最缺少耐心的世界。

耐心等待,苗而秀,秀而实吧。

请一定相信我们的苗,他们都是活的,他们的身上充满了生命的奥秘,遍布着未知的成长密码。

读《孟子》心得篇4

生存与死亡,这是平时人们并不注意的问题,因为他们似乎离得很远。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使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在文中已用有力的事实来证明了生与忧患。死于安乐;用历史使我们明白了这个是真理,同时也启示我们,忧患可以使我们生存和发展,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可以立足于世界。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真理是永不会改变的。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是安定的,世界也是和平的,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忘记了战争。虽然战争是令人厌恶的,甚至是令世界的人民痛恨的`,但人民和国家不能忘记战争对人们的危害再大了。战争真的开始了,只有反抗,不能成为亡国奴,不然则会成为奴隶,而使人民受更大的危害,所以国家是不能忘记战争的,因为国家是人民的。如果一个国家只会享受和平,当他灭亡时,他才会明白这真理!

从大到小,国家是这样,个人呢?一个人不努力不想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则一定会被社会淘汰,但重要的是我们个人重视到了生可忧患,而时刻忧患,就一定可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

从古致今,从大到小,生存与死亡都是有关联的,这也是忧患与安乐的关联,从古到今,从大到小忧患与安乐都会成为一个真理,什么也不能脱离的真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前明白这真理,不要等到国恒亡时才感悟到。

读《孟子》心得篇5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传说。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传说,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读《孟子》心得篇6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读《孟子》心得篇7

认清自己,从告别心灵鸡汤开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大概理解为:读书是好事,但是不能完全盲目的迷信书本,不能盲目的完全相信它,应该辩证去看待问题,过度的相信它,而迷失自己,不如不看。

这些年,我们翻开手机,随处可见的网络毒鸡汤,好像在随时告诉我们,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有问题的。

最经常听到的:别人的女朋友过节都有礼物,而我却没有,你就是不爱我了;男朋友发几千块奖金,只给自己520元的红包,你就是不爱我了;如果你爱我,你就要爱我的无理取闹,否则,就是不爱我。

就因为这些毒鸡汤,而忘记对方一直以来对你的好,用所谓毒鸡汤的标准,来衡量真心对自己的人,让自己活在深信不疑的网络毒鸡汤中,最后,还到处宣扬对方不爱你。

如果全世界的礼物都要统一发放,这不叫礼物,而是奖品。

也不知从何时起,温暖人心的心灵鸡汤变成了蛊惑人心的毒药鸡汤。

过度的把网络上的毒鸡汤,当作自己的至理名言,实际上你并没有找到自我,找到的只是别人的.自我,与你无关。

人在一生之中,一定会有自己的闪光深刻,在闪光深刻来临之前,一定要保持内心的透亮,自己要走怎样的路,要做怎样的事,自己一定要清楚,切莫让自己雾里看花,越看越花。

有一句话这样说:“人生如尺,要有度”。

任何事情,过度的执着,往往会产生极端,学会做自己的直尺,因为有度,才有适;有适,才安宁。

读《孟子》心得篇8

孟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所以才会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其次,君为轻”的理念,以彰显民心的重要性,他在政治上推行“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有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从这里也足以看出孟子对于平民百姓的热爱之心。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感恩的心得体会推荐8篇

读《规程》心得体会优秀8篇

读教学心得体会通用8篇

读教育文章心得体会8篇

读镜鉴心得体会8篇

读宪法活动心得体会8篇

读《宪法》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读感恩词心得体会最新8篇

读美文心得体会8篇

读护理札记心得体会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895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