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编写教案,教师能够更清楚地划分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确保课堂的高效运行,一份详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清晰界定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三字经》教案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字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透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3、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音乐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复习旧知。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来讲一讲吧!(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好处。)
(4)小结:只有明白这些,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忙。
三、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他们的方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这天学的《三字经》中的典故,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三字经》教案篇2
教育目标:
1 通过“三字经”的积累、挖掘,使学生从中悟出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的能力,扩大视野,提高素质。
3 勇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准备阶段:
背诵“三字经”中的一些内容;为“三字经”中喜爱的故事绘制插图;创作“三字经”。
实施阶段:
甲、乙:《“三字经”伴我成长》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一、人生篇
甲: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先人们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难,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藏。其中,许多引人深思的名言,正是他们人生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让我们共同吟诵《三字经》的一些内容吧!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乙:《三字经》中都蕴涵着哪些做人的道理呢?
杨楚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于砚颖(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马晓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王都越(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班主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二、道德篇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传统美德都有哪些吗?(指名回答)告诉你们吧,《三字经》里就有许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小故事呢?
乙:请听故事“孟母三迁”。(过雨嘉)
甲:孟子有一个深爱他的好母亲。其实,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爱表现在父母身上是那样的真切。父母的爱是遮雨的伞,父母的爱是一阵清凉的风,父母的爱是滴落的泪水……你们知道吗,在法国,也有一个“孟母择邻”的故事呢。请听《“孟母择邻”在法国》(麦嘉琳)
乙: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那我们应该怎样回报他们呢?“黄香温席”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吗?那拳拳的赤子孝心感动了多少炎黄子孙!欢迎潘泽航同学为我们讲“黄香温席”。
乙:我想问问大家,作为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甲:晚辈孝顺长辈的一片赤子之心令我们感动,长辈教子有方的故事又让我们深知父母的一片苦心。兄弟姐妹之间又应该是怎样的爱呢?请看《孔融让梨》。
乙:同学们,让我们努力成为一名拥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好少年吧!请听三句半《人生美德》
三、学识篇
甲: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积极地学习,不断地总结,才能获得成功。我们班的`许多同学被“三字经”中一个个酷爱学习的人物所感动,还为这些人物的精彩故事配了插图呢。请同学们快快欣赏吧!
张曦月(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毕磊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王佑安(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张金旋(若梁□,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四、创造篇
甲:人生如一本书,愚人哗啦啦地翻过,而智者潜心细读……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字经》,讲了《三字经》的小故事,让《三字经》指导我们天天进步、健康成长吧!让我们畅谈自己的创作的《三字经》吧!
五、班长总结
同学们,在这次《“三字经”伴我成长》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三字经,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的三字经。这只不过是活动的刚刚开始,我们还需把这项活动延续下去。让“三字经”指导我们的行动,使我们成为有道德、讲文明、爱学习、勤劳动、身体棒的丁香好少年吧!让我们共同吟诵“少年丁香说”。
六、班主任讲话
我丁香, 前汇文。历史久,人才出。
有温情, 环境美。重素质,活动多。
服装展,赛娇艳。春秋游,长见识。
剧场里,增修养。游园会,比技艺。
运动场,都争先。学历史,展未来。
师生们,齐努力。丁香花,更灿烂。
结束: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二(3)班主题班会《“三字经”伴我成长》到此结束。
《三字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习背诵古典诗文的兴趣。
2、通过了解《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的故事, 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体会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3、会背“昔孟母 择临处 子不学 断机杼”。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背诵“昔孟母 择临处 子不学 断机杼 。”
2、感知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由故事导入“三字经”。
1、出示图片(古代私塾)
2、提问: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看一看它的摆设,有桌椅, 桌上摆着笔墨纸砚,再想想?(我们学习的地方叫学校,古代人们学 习的地方就称为“私塾”)
3、那你们知道古时候的孩子都学什么书吗?(三字经 百家姓 千 字文 弟子规)
4、出示图片:(三字经)
5、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三字经》(板书)
二:复习:齐背“人之初 性不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三:新授:
1、师导:你们知道为什么起名叫《三字经》吗?《三字经》,三 字一句而得名,三个字一句话看起来很简单,背起来也不难,可这里 面可藏着许多经典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呢。
2、播放视频:《孟母三迁》。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
3、边看边想: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孟母搬了几次家?最后搬到了 哪儿?为什么?这个故事精炼起来就是我们要学的《三字经》里的六个字。
4、出示板书:“昔孟母 择邻处”(拼音文字一起出现)
5、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来帮忙。
6、谁来试着读一读?(三人)纠正字音,读正确,读充分。(互相读、 齐读)
7、播放视频《孟母断机》
8、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故事:《孟母断机》。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 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 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 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 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 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 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 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 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9、妈妈为什么生气?(孟子逃学)机杼断了结果怎样?(不能织 布了)妈妈想告诉孟子什么?(孟子逃学学习不努力就如同这织布机 没有用,成不了才)
10、三字经里也用六个字记录了这个故事。
11、出示板书:“ 子不学 断机杼”。读正确、读充分。
12、连起这四句一起背一背。(全体、个别、拍手)
13、讲五子登科的故事。
14、播放视频:动画音乐《三字经》,大家一起唱。
四:拓展总结:
师:在家里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生自由畅谈。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每时每刻离不开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让我们 珍惜他们的付出,努力学习,回报他们,回报社会!
“人之初,性本善”每天教室里都会传出诵读《三字经》的朗朗 读书声。《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中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三字一句, 两字一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 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记得小时候,似乎对《三字经》的了解和认识一直只停留在它是 一本古老的书、篇幅很长,一直不以为然。偶尔从网上得知联合国教 科组织已经把《三字经》列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那都说明《三 字经》的文化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同时为了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 一个熏陶,为了传承经典诵读,为了给自己补上《三字经》这一课, 我认认真真读了这本书;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通过研究学习 我发现《三字经》里面确实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现代学生,甚至 成年人来读一读。
?三字经》采用叙述和伦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 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 的书。这本读物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 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而又言简赅。 我为了实现和孩子们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潜心研读吟诵《三字经》,并已开始教孩子们理解朗读《三字经》里面的故事,以期培养孩子们 的品德、礼貌、文化修养。更好的实现养成教育。
?三字经》在结尾时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 什么遗产。作者的态度是“人遗子,金满k;我教子,唯一经。”
他说世上有许多人为子孙计,留下许多金银财富给后代,教育子女, 唯有一册经书而已。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读了《三 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而最大的收获是 对孩子们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 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作为教师的我们,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们的 所作所为就是当代中小学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如果我们不提高自身的 修养,又怎么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所以,我觉得读《三字经》、 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 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教师,如果你的家中还有有待教育的子女, 如果你想提高自身修养,《三字经》是一本很不错的书。
《三字经》教案篇4
设计理念: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浓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训练为主,做到参与面广;加强诵读,说勤学成才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明白勤学好问、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
学情分析:《三字经》一课,体现了文化的浸润,这是纯样的民族文化的浸润,不仅是对具体文字的`感受,更是对中华文明的感知,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启蒙教育。其中的道理就在孩子们身边,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就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发展过程中。
“苟不学”“易为人”“鸡司晨”这些词句,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了基础。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字经》的节选。
板书课题:《三字经》
二、学习课文
1、通读,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交流整体感受: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四)品析赏读:
你最喜欢那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先进行小组交流,再在全班分享各自的感受。
(五)总结体会,整合感悟:
学生带着各自对文章的感受,再次通读本组文章。
(六)字形的记忆与书写指导: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把字写美观。
1、在这组文章中,你又认识了哪些字?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认一认。
2、出示本课的六个生字,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非”:非字像个梯子,把梯子一分为二,再反过来拼装而成。
(设计说明: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字形,都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不管是不是巧妙的方法,只要孩子去思考了,得出来的就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结论。)
(七)总结与延伸:
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蒙学读本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今天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同学们课下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诵读。
《三字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几篇课文。背诵《三字经》节选。
2,会认至少十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在读文中理解课文,利用插图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懂得一些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上学的时候先学习什么呢对,是汉语拼音。古时候的孩子们刚上学时首先要学习的却不是拼音,而是几本蒙书,比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几本书的节选。
(二)通读古文:教师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自由通读这组文章。要求:正确,流利。
(三)交流整体感受:读了这组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四)品析赏读:你最喜欢那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总结体会,整合感悟:学生带着各自对文章的感受,再次通读本组文章。
(六)字形的记忆与书写指导:
1,在这组文章中,你又认识了哪些字
2,出示本课的六个生字,让学生分析字形,然后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如:非字,学生可能会说:非字像个梯子,把梯子一分为二,再反过来拼装而成。
(七)总结与延伸: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蒙学读本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今天只是读了其中的几个片段,同学们课下有时间的话,可以继续诵读。
《三字经》教案篇6
【教学资料】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诵原文,积累语言。
2、明白《黄香温床》《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孝敬父母,互相谦让是传统美德。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
3、培养学生“感恩、爱”完美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学习古人的孝敬父母。互相谦让礼仪道德。
【教学准备】
1、《黄香温床》《孔融让梨》配音动画课件。
2、《三字经》朗读录音。
3、学习资料的课件设计。
4“经典诵读能手”头饰、“经典诵读小名星”头饰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黄香温床》《孔融让梨》的故事吗想看一看吗
2、播放《黄香温床》《孔融让梨》动画课件,要求学生认真看,用心听,用脑想,能说出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各做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看完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这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的片段资料,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原文。
课件出示: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二)诵读感悟
1、师范读,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
2、学生自由读,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龄、能、融、染、犁、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读熟读顺。
4、看大屏幕个别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布置诵读评比规则。
5、师提示,古文的朗读不但要正确还要读出节奏韵律,播放《三字经》朗读录音,学生听后先说感悟再试着自己读一读。
6、指名学生个别读——学生互相评价——教师评价(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之美。)
出示课件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7、接火车读。小组读。各小组评选“经典诵读能手”带上头饰。师生鼓励。
8、由“经典诵读能手”上讲台诵读,评选“经典诵读小明星”带上头饰,师生鼓励。
9、男女生互相接读。为人子,。亲师友,。香九龄,。孝于亲,。融四岁,。弟于长,。
10、全班同学打节奏,齐声背诵
1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的资料你们已经记住了,老师期望你们回家把古诗文背诵给家长听。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拓展升华
1、读古诗文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在汇报中质疑,再次体会原文的含义。明白做人的道理。
2、在生活中,你是就应怎样关心爸爸、妈妈的呢看到别人做不对时你会说什么
3、你该怎样和同学、小朋友相处呢
(四)总结提高
黄香和孔融都是之后成为大官,但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的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可见,孝敬父母,关心他人,谦虚礼让,富有爱心,懂得礼仪是多么重要。这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天我们更要学会用爱和感恩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和谐。
【教学反思】
经典诵读把学生带入了传统的文化氛围,学生在一遍遍的古典经文诵读中感受了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远,兴趣渐生,之乎者也,古训在前,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然约束了自己的行为,倾向于学习,心灵又得到洗礼和震撼。在学生琅琅“读经”中,感受到的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意趣横生。
在教学《三字经》前,我反复阅读教材,明白这些资料中讲了许多历史故事,通篇皆为整齐押韵的三字或四字小节,结构整齐悦目,读来简洁凝练,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根据这一特点,我查阅了超多的资料,制作资料有关的小故事课件,借助这些故事帮忙学生理解其含义及做人的道理。本次教学中,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诵读《三字经》的用心性。在教学资料时,利用《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两个故事,结合文本,由字到句,再拓展到日常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感知何为“孝”何为“悌”的道理。另外,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语言特点,主要的`教学支点就是“读”,采用自读、练读、指读、合作读、表演读、竞赛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熟悉文本,并感悟文本。这一系列的过程,层层深入,步步提高要求,从诵读中,教材的押韵美感、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体现出来,或者说正是教材语言特有的声律美感内在地决定了吟咏诵读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因听声而记真切,因吟诵而见其美,美感的教育不是外在的,就在语言的声音美本身!这能够看出每一天让孩子反复吟诵这类读本,美辞佳句尽入腹中,积累日丰,有助于培养学生凝练、典雅的文言语感和美感,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识字量及运用知识的潜力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三字经》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使幼儿初步理解“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含义。
2、培养幼儿大胆、完整讲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活动准备:图片一幅、打印好的纸人手一张
活动过程:
1、通过观察图画引出故事。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有趣的图画,你们想看吗?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图片。提问:
(1)图片上有谁?这些人是什么时候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2)图片上的老爷爷是谁?
(3)这几个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呢?
(4)请你猜一猜,孔子和项橐在说什么呢?
2、老师讲故事,故事中的问题让幼儿回答后,再接着讲。
小结:孔子虽然知道很多知识,但他还是很爱学习,还向七岁的项橐请教,真是不简单。我们小朋友更应该认真学习知识,做个有学问的人。
3、结合《三字经》,激发认字兴趣。
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学过的《三字经》里,是哪一段呢?
出示打印好的纸张,一起读。老师可稍作解释。
幼儿拿出自己的纸,边指边读。从“昔仲尼”读到“犹苦卓”。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收集经典故事来讲给大家听。
附故事:
仲尼师项橐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他一生勤奋好学,并且十分谦虚,不论何人,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虚心向他学习。他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意思是说,路上只要有三个人走路,其中必有一个可以当他的老师。
传说有一次,他外出讲学,走到一个路口,有几个孩子正在玩堆沙城的`游戏,沙土堆起的一座小城,挡住了去路。孔子下车,问他们:“车来了你们怎么不让路呢?”其中一个叫项橐的小孩答道:“我只听说车绕城走,没听说城让车走的道理。”孔子一下愣住了。接着便对这个聪明的孩子发生了兴趣,向他提了不少问题考他,其中有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样的门关不上,什么牛不生犊,什么马不下崽,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妻子,什么女人没丈夫,什么树不长枝,什么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这些问题涉及到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甚至家庭伦理道德等诸方面,就是一般成年人也难以回答。谁知项橐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空着的门关不上,泥牛不生犊,木马不下崽,砍刀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仙人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枯树不长枝,空城没有使者,小孩没有孩子。”
流利的回答使孔子惊叹,他连声说:“了不起!了不起!”于是坐下来和他倾心交谈,发现项橐这个七岁小儿,不但聪明机灵,对一些问题还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于是不耻下问,诚恳地向他学习。以孔子这样有学问的大圣人能向一个七岁小儿学习,那么作为普通人,当然更应该虚心向所有有知识的人学习。
《三字经》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三字经》节选
2、围绕“善”,让学生在读中知善、懂善,课后能积极行善。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从读中“悟善”、听中“知善”、课后“行善”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三字经》简介导入,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板书“熟读《三字经》,能知天下事。”
二、新授
1、以听促读(通读)
①师出示教学内容:“人之初……老何为”
学生看拼音,自由习文。(师巡视指导读音,教{jiaojiao}处{chuchu}
②师播放多媒体中的范读,学生边听边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③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注意读音)
2、以读促学(熟读)
①围绕这66个字,展开朗读(注意方式指导,读出韵味)
如:
a、摇头晃脑读
b、拍手读
c、同桌击掌读
②教师示读或是师生赛读
3、以促听思
①引导学生听《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体会父母的辛劳,明白做个好孩子的条件
4、以背促悟
①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学习、背诵《三字经》节选
②学生表演背
5、以写促行
①围绕“善”字的演变过程,让孩子们明白做个“善良”人的基本条件
②围绕“善”,布置作业
a、回家后将今天所学内容向父母汇报
b、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好事),结合课外实践本。
三、总结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牧童教案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