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记录好一篇事迹,才能给人带来更多启发,一篇成功的事迹材料可以发挥宣传典型,评选先进用用意,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周建平载人航天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周建平载人航天事迹篇1
9月1日消息,今日,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表示,中国或将在明年发射巡天望远镜,可探测宇宙暗物质,精度与哈勃望远镜相当,视场是哈勃的300倍。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此前表示,我国计划在明年发射中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目前,巡天光学设施初样研制取得新进展,望远镜预计在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发射升空。
作为中国空间站的光学舱,巡天空间望远镜将架设一套口径2米的光学系统,并配备一系列最先进的探测器。
望远镜的大小相当于一辆大客车,立起来有三层楼高,重达十几吨,巡天空间望远镜主要分成两部分,包括巡天光学设施和巡天平台。
按照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于2024年前后投入科学运行,已规划的任务寿命是10年,通过维修可以不断延长寿命。
据介绍,我国巡天望远镜类似美国的哈勃望远镜,但许多性能指标却要高于32岁的哈勃望远镜。巡天望远镜的成像质量、分辨率与哈勃望远镜相当,但巡天望远镜的视场比哈勃大300多倍,因为主镜探测器的性能决定了望远镜的性能。
除了主镜以外,巡天望远镜还搭载了一些后端模块,包括星冕仪、太赫兹、多通道成像仪等,通过这些模块的联合工作实现科学目标。巡天望远镜的光学设施安装在一个光学舱平台上,光学舱平台与我国空间站共轨飞行。
巡天望远镜不仅能够实现广域的巡天,还可以进行针对特定目标的极深度观测,能够实现400平方度的极深度成像观测。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伟表示,巡天望远镜的性能指标比欧几里得望远镜、哈勃望远镜等国际先进望远镜更加优秀。
周建平载人航天事迹篇2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近日在北京表示,神舟飞船可用于太空旅行,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考验,飞行环境条件也被证明能让人们健康地度过太空飞行过程,但是中国空间站现在还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现在的目标是把空间站建好,发挥其科学和应用价值。
周建平说,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很多工作将转向科学探索、科学实验与应用,其中会涉及很多在轨载荷操作,包括运送、安装、调试新载荷,有时要根据实验情况在轨调整试验方案等,这就需要更加专业的人士参与,因此今后会有更多类型的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工作。
针对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何时可以进入中国空间站,周建平表示,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乘组主要还是完成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之后会根据需要,安排另外两类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大家可以期待,不会用很长时间。
他还指出,神舟飞船同样可用于太空旅行。经过多年工作,神舟飞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充分考验,飞行环境条件也被证明能让人们健康地度过太空飞行过程。但是中国空间站现在还处于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马上又要进入建造阶段,现在的目标是把空间站建好,发挥其科学和应用价值,这是建设中国空间站最重要的目的。
周建平指出,载人登月是国际热点话题,中国也在对载人登月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中国具备实施载人登月重大工程的技术基础能力、工业能力,相信不用很长时间就能实现载人登月目标。此外,火星更遥远,是人类载人探索太空的重要目标。“目前载人登火的工程难度、技术难度还很大,但是我相信人类的足迹能够踏上火星。”
中国航天工业的成就如下:
1 .经过50多年的开拓发展,在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下,航天事业经历了发展导弹、运载火箭、卫星和载人航天几个阶段,现已形成体系和规模。2017年6月,中国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飞上太空。它可以观测黑洞、中子星、伽玛射线暴等正在爆发的活动天体。面向未来,中国人永远不会停止对星空奥秘的追问。未来五年,中国计划研制并发射五颗新的科学卫星;基于高能电子和γ射线的x射线属性、能量和空间分布的科学探测将进一步深化,中国有望在空间科学探测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2.在卫星方面,我们国家已经拥有通信、遥感、资源、导航定位、气象、科学实验、海洋七大系列卫星。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空的国家,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第五个自主研制并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3.运载火箭方面,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运载火箭,具备近地轨道9.5吨、同步转移轨道5.2吨的运载能力。
4.在tt&c通信领域,建立了覆盖中国、太平洋和非洲的空间tt&c网络,基本满足了tt&c空间活动的需求。
5.在地面和应用系统方面,已建成包括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卫星地面和应用系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行研制的航天运载工具。长征运载火箭始于20世纪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长征火箭已退役现役4代17型。其中,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e、长征三号、长征四号a 5款已退役;长征2 c、长征2 d、长征2 f、长征3 a、长征3 b、长征3 c、长征4 b、长征4 c、长征5、长征6、长征7、长征11服役。此外,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四个型号正在研究中,长征十一号甲、长征九号两个型号正在论证中。
航天技术(space technology) 又称空间技术。是一项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一个国家现代技术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军事航天技术,是把航天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为军事目的进入太空和开发利用太空的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2021年10月16日在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的托举下点火升空,开始中国迄今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第二次载人飞行任务。对此,海外专家和媒体认为,中国朝着建设空间站迈出了重要一步,再次表明中国航天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周建平载人航天事迹篇3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无数人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东方红》乐曲。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彼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周建平看到卫星从头顶星空划过,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
49年过去了,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我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而曾经的少年周建平,如今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周建平提到,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应该走得更远。”在一档节目中,周建平这样说。
从大学教授到追梦航天人
时针拨回至1992年,中央决定组织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主管论证的国防科工委请国防科技大学推荐年轻的科研人员参加论证工作,当时还是大学教授的周建平被选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经过半年的论证,论证组提出方案,当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初步建成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论证工作结束后,周建平还是回到了学校当老师。然而在7年之后,1999年,他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个多月后就随试验队专列进场,参加神舟一号发射任务,由此,开始了他20年的载人航天职业生涯,而这也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
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被长征二号f火箭送入太空,完成了各项关键技术验证。神舟一号成为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早期的载人航天工程无论是技术基础,还是质量水平、管理水平都比较薄弱。周建平说,当时神舟一号在发射场出了上百个质量问题,科研人员花了四个月时间才解决掉这些问题。
周建平说,他永远忘不了神舟一号发射的时候。“当时大家都凝神贯注,等着火箭点火、起飞,飞行差不多十分钟进入轨道后,我就看到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院士的眼泪唰就流下来了。”这样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神舟飞船一天后返回。当着陆场报告显示返回舱完好时,在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里,大家哭着笑着,所有人都拥抱在了一起。
决不能把风险带到天上
2002年1月,中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飞船从发射场撤场的事件。神舟三号飞船从北京运抵发射场后不久,科研人员发现,飞船一个插座的两路信号中,有一路有一个点不导通,科研人员随即对所有点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除那一个点外,一千多个点都是好的。
由于飞船有冗余措施,设置了两路信号,其中一路中的一个点出现问题,并不影响飞行。而此时撤场,就意味着发射取消,回去重新进行检修,不论从时间,还是整体计划、经济角度考虑,甚至对人的心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试验队最终选择撤场,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火箭进场后撤场。回忆起这段经历,周建平说:“我们决不能把风险带到天上。就这一次任务来讲,确实不一定出现问题,但如果以这样的理念去做事情,那只能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三个月后,神舟三号再次回到发射场上,没有检测出任何问题,顺利升空。
而这次撤场事件,也让航天人更清楚,不论何时,都要把航天的安全、产品的可靠放在第一位,一旦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必须一票否决。
2006年,周建平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此时,他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神舟七号要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
2008年9月27日,是目标实现的日子。航天员翟志刚准备出舱的那一刻,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然而,舱门开了一个缝,却很快合上了。
出现问题了吗?
在指挥中心的周建平却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丝毫看不出紧张。“我想了想我们的研制过程,想了想我看到的这个图像和数据,我觉得没有问题。”周建平回忆道,“发射前,我们每个人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为出舱做了大量的试验,做了各种方案和预案,甚至还准备了助力的装置,打不开舱门时,可以用这种方式开舱门。我相信航天员,相信舱门一定能打开。”
几分钟后,正如周建平想的那样,航天员翟志刚打开了舱门,完成出舱后,他手举国旗进行挥舞。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太空,第一次飘扬起了五星红旗。
宇宙那么大,我们应该去看看
在那之后,2012年神舟九号再次出征,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叩开了中国首个太空家园的大门;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后,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驻留三十天;2017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这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圆满收官,我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周建平说,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在周建平看来,载人航天的价值是独特的,人到哪里,人类文明就扩展到哪里。“我们的探索步伐,不会仅仅止于空间站。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走得更远。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的脚步将迈向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
周建平载人航天事迹篇4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感动中国》二十周年之际,《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特别致敬了中国航天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作为航天追梦人的一员述说了他们的故事。
航天追梦人:赤心贯苍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采访中表示:“未来,中国空间站将会是全球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理想平台,中国空间站将会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与科学探索进步。”
虎年到来,周建平总师谈到最希望完成的梦时,表示:“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将在今年进行空间站在轨建造并进入在轨运营阶段。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会满足于近地轨道,我们的梦想是把中国人送到月球,送到火星,让中国人成为人类太空探索的引领者!”
航天员聂海胜在回忆太空生活时,深情且坚定地表示:“飞向太空、出征太空是我们航天员的使命。太空有许多让人留恋的地方,非常美妙。作为一名航天员,我时刻做好了准备,出征太空!”
刘伯明不仅是在太空驻留了三个月的中国航天员,回到地球,他还是一位在读博士,“在我面前这都不是事儿!我的特点就是攻坚克难、愈战越勇,有挑战才有机遇!我相信,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我精心准备,最后都会迎刃而上。”在谈到博士论文时,刘伯明也自信满满:“马上快毕业了,正在抓紧时间进行最后的冲刺!”
作为乘组中最年轻也是首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汤洪波在回到地球后立即开始了重返太空的准备:“我期待能够早日重返太空。我的工作经历了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是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保卫祖国的领空;第二个‘十年’是作为一名航天员在准备和等待执行飞行任务;第三个‘十年’是从2021年开始,我的目标成为了早上、多上、上好,完成好每一次任务。”
驻留在中国空间站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也作为航天追梦人的一员发来了寄语,航天员叶光富表示:“2003年神舟五号一飞冲天,当时我只有23岁,还是一名飞行员,震动环宇的首次飞行给我种下了航天梦的种子。”航天员王亚平表示:“2021年是航天的丰收年,航天人们从《感动中国》获得了很多温暖。”航天员翟志刚表示:“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坚决完成各项任务,请全国人民放心!”
“发射、入轨、着陆,九天探梦一气呵成。追赶、并跑、领跑,五十年差距一载跨越。环宇问天,探月逐梦。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中国航天必将行稳致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2022年将接续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并转入运营阶段,中国人对浩瀚太空的探索将开启新的征程!
周建平为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 。(中国工程院评)
周建平为突破和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和交会对接技术,建成试验性空间实验室工程大系统做出重大贡献 [8] 。(何梁何利基金评)
周建平为“神舟”四号无人飞船,“神舟”五号、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重要贡献 [10]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根据任务计划安排,2022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6次任务分别为:
5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
6月发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并在轨驻留6个月;
7月发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
10月发射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对接,之后空间站三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
随后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轮换后,在轨驻留6个月。
周建平载人航天事迹篇5
“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学会直立行走的人类,仰望星空时,宇宙成为了征途的方向。但无论是“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还是“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苍茫,都只停留在想象;不过有这样一群人,让灿烂的想象,变成了现实,甚至,他们走得比梦还远。
从当年看着东方红卫星升空梦想星空的少年郎,到站上三尺讲台成就一代名师的青年才俊,直至今日掌舵航天一线的“星河船长”;周建平的人生经历传奇又精彩,但他本人却谦逊而笃定,在《朗读者》的舞台上,他讲述了自己陪伴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伟大旅程,但他的梦想始终未变:征途是浩瀚宇宙的周建平,只希望在星辰大海里走得更远。
从三尺讲台,走向航天一线
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湘西望城山村的一位少年,抬头望天,夜空很亮,满天都是亮星星,他却执着地看着星空,寻找那颗泛红的卫星。周建平说,这是他和航天的结缘,当时他13岁。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举行,博士毕业仅两年的周建平作为学校代表与会。当时,俄罗斯和美国都已经发射空间站,多国合作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也在探讨中,但其中没有中国的身影。全世界都不相信中国人,能够飞天。
论证里争论很多,周建平也获益良多。“整个过程,体现了我们航天人的科学精神。”回想起论证的过程,周建平感慨自己求是的航天精神就此打下,“航天事业这么多年,我们永远都是在提问题,讨论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但当时的周建平,觉得论证只是一个短暂的工作,他还没有想到,自己未来会真正介入到载人航天事业中。
1999年,周建平调入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个多月后就随试验队专列进场,参加神舟一号发射任务。
接到邀请时,周建平心中虽有犹豫,但决定却做得很轻松:离开三尺讲台,北上,成为一名航天人。
?朗读者》舞台上,周建平说自己很少设计人生,每一件事情他都会专注努力去做,但人生选择并没太多设计;42岁的周建平,被称为是国防科大的年轻“老”教授,多年的历练让他桃李满天下,科研、生活、事业扎根长沙;但他却选择了北上。
周建平说自己并不清楚能干什么,也明白前面的挑战有多大,但儿时仰望星空的感动,却唤醒了他,“这么一个伟大的工程,让我来,我就来。”
重拾儿时梦想的周建平,勇敢却并不莽撞。从大学教授转型航天人,并没有花费周建平太久,神舟一号的发射,周建平边摸索边学习,任务做完,他已成为彻底的航天人。
他说,能够短时间转型,得益于自己多年的专注,在和不同领域的专家沟通学习时,周建平如饥似渴,他如同一块海绵,吸取各个专业的科学知识。很快,他便融入到航天体系中,进入到核心。
2006年,加入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7年后,周建平成为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神舟七号的发射。神舟七号承载多个实验项目,其中就包括航天员出舱行走。
他所见证的中国航天蓝图背后,是航天人对标准的坚持
人类在天空中的每一小步,都是航天技术重大进步的结晶。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载人航天都是充满风险的。压力重大、如履薄冰,每一次都在挑战不可能。但这些,却都是周建平所面对的日常。
周建平说,航天体系的复杂,主要在于,在飞行过程中,没有任何的纠错时间,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导致灾难。
1996年,法国阿丽亚娜火箭因为发动机接口长了半毫米而发射失败;
2003年,哥伦比亚号因为泡沫碎片脱落空中解体爆炸,航天员全部遇难;
……
未知的风险,周建平和中国航天人们,用百倍的细心来对待。周建平说,中国航天至今都坚守着“绝不带问题上天”的原则,用尽一切办法提高可靠性。
神舟三号的经历,让周建平至今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当时的进场测试,整个系统没有问题,但只有一个外三五插头的点不导通,和冗余设计导通。尽管这在理论上,依然可以顺利飞行,但实验后,航天人们还是撤场,重新研发插头。因此神舟三号发射推迟了三个月,上面的插头和插通全部更换。
周建平说,当时还是有些人不太理解这份坚持;但周建平却觉得,质量标准的坚持远比空洞的口号有意义得多。中国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靠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坚持标准、坚持理念。
这份坚持,也被带入到神舟七号的发射中。周建平介绍说,出舱活动是载人航天里很重要的技术,也是保证空间站水平的支撑。但在当时,航天员的舱外服,却让周建平犯了难。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走着自主创新、独立自主的道路;航天事业从无到有步入世界领先地位,也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和精工行业的发展。但出舱航天服,中国缺乏相关经验。时间紧任务重,当时的神舟七号,已经预定了俄罗斯的舱外服出舱。
但周建平却带着队伍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下定决心,让中国人穿着中国人的舱外服,完成中国的首次出舱。
三年的时间,周建平召集了各行各业的专家来进行设计。舱外服很复杂,硬邦邦的密封铝合金结构里是充气的服装,有限的空间里还要保证生命、通信以及有效工作等多个机能,周建平说,设计的难度很大,但最终顺利完成。
按照工期,工艺成熟的俄罗斯需要花费两年来制造舱外服,但中国从零开始,花费三年就达成。周建平说,这份决心,完成了空间站出舱技术的重大突破。当翟志刚出舱时,穿着写有“飞天”二字的中国制造舱外服出舱时,在北京总控制室的周建平,平静的外表下早已是心潮澎湃。
迈向星辰大海,他用献给太空的朗读,拉开新的征途
“飞天”这个名字,是航天人们共同的希望。周建平介绍说,名字征集了很久,但这个名字出现后,大家都一致拥护。“飞天,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个梦想。我们的航天员穿着飞天出舱,不正是飞天梦圆吗?”
翟志刚的历史瞬间,并不是句点。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中国已经进入空间站时代。
其中,少不了总设计师周建平的身影。
但对周建平而言,探索太空不只是科技的探索和好奇心的满足,更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体现。空间站本身体系复杂,空间建设、运载能力、飞行器设计能力等诸多领域都极具挑战。而在国际空间站即将退休之际,中国有望成为世界唯一一个有现役空间站的国家。
在中国航天事业腾飞的背后,却是一段不为人知的辛酸史: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际空间站计划开启时,申请加入的中国,就被主导的美国所拒绝;
2011年,因为莫须有的“间谍事件”,美国甚至出台沃尔夫法案,限制与中国进行航天合作;
……
在不被看好、困难重重下,中国航天人们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短短28年时间里,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
作为28年亲历者的周建平,也是感慨颇多。
在《朗读者》现场,周建平就特别分享了参加国际宇航年会时,欧洲记者和他之间的故事。在赞扬了中国取得的成绩后,欧洲记者很直白地表达了对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羡慕。“这条道路,使得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迈向星辰大海的中国航天人,却并不会停下脚步。
周建平介绍,接下来空间站规模还将不断扩大,两年后将有望建成国家级的太空实验室,巡天望远镜也将有望发射,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
截止到目前,已经有多个国家的实验项目入选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项目,秉持着开放合作态度的中国,还将会和更多的国家不断探索宇宙。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行走,从单体飞行到组合稳定运行。28年里,中国航天的成绩,世界有目共睹。
三季里,《朗读者》也一直在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杨利伟、邓清明、王亚平……航天人在《朗读者》上分享飞天梦背后的苦辣酸甜,《朗读者》也在关注着航天事业发展的展翅高飞。
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朗读者》栏目组发起的“献给太空的朗读”活动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神州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考古学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等各界嘉宾倾情献声,以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朗读,献给“神十三”航天员乘组,希望可以陪伴他们度过183天的太空时光,这既是《朗读者》的初心所在,也蕴含着一份对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美好祝福。
正如周建平,在朗读卡尔·萨根《宇宙》时所说,“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这是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的期盼。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