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节发展和结局的思考和猜想,通过书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人生智慧和哲理,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笨孩子读后感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笨孩子读后感篇1
?水孩子》讲的是:在爱尔兰北镇住着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汤姆。他不会读书写字,也不知道他的爸爸妈妈是谁,每天被他那狠毒的老板逼着替人家清扫烟囱,所以挨打挨饿是家常便饭。
汤姆从小就受师傅格林姆的严厉管教。有一次,他和师傅去一个大户人家扫烟囱,可是汤姆不小心闯下了大祸,吓得他到处跑,最后在仙女的引导下,跳进了水里,并且变成了水孩子。起初,汤姆还是像以前一样顽皮,在水里,他经常跟各种动物捣蛋,后来在仙女的帮助下,小汤姆逐渐长大了,也成熟了。最后仙女派他去帮助师傅摆脱困境。一开始,小汤姆很不愿意去,因为他非常怕师傅会再次把他变成扫烟囱的小孩。可是仙女告诉他,一个人如果想成功就不能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最后,小汤姆最终战胜了自己,鼓起勇气去帮助自己的师傅。在经历了各种考验之后,他终于变成了一个善良、可爱的水孩子。
这本书讲了水孩子从一个调皮的坏孩子变成一个勇敢、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汤姆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不逃避,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改进与完善自己,终于成为一个男子汉。
跟汤姆比比,我觉得羞愧极了。我是个淘气的男孩子,有时候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跟同学闹矛盾,老师批评我,我却不服气,还跟老师顶嘴。事后,我从不查找缺点,更不虚心接受批评,照样我行我素,根本不把老师的教育放在心上。读了《水孩子》之后,我才知道,应该像汤姆那样,做一个勇敢、懂事的孩子。有错误要及时改正,不应该逃避。
让我们一起读《水孩子》这一本书,一起做一个勇敢的好孩子吧!
?水孩子》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可怜而又乐观的扫烟囱的男孩汤姆在一系列的故事发生后成了一个水孩子在仙女们的正确指引下又经过了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后长大成人并且成为了一位科学家。曾经对他不好的师傅也弃恶从善变成了好人。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很深觉得即使是个聪明的、很正派的小孩在不良的环境中生活久了也会变坏的。一个小孩的成长需要很多正确引导者。比如文中的仙女她就是汤姆最优秀的引导者。她让汤姆少走不少弯路最终汤姆成了一个对人们有用的人才。那么我的正确引导者当然就是尊敬的老师、亲爱的爸爸妈妈、可爱的奶奶还有美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社会制度。这次暑假学校还让我们背会弟-子规教育我们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今天我们要在美好环境中快乐成长。让我们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勇往直前。我们会成为祖国最有用的人才的。
笨孩子读后感篇2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暑假期间,我读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许多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孩子的感人故事,形象生动,十分吸引读者。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思考自己在平时是怎样做的?从事幼教工作以来,我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孩子天真的话语把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他们不用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只是用一颗童真的心来对待每个人。他们的纯真无邪和乐观向上,在无意间熏染着我们。让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不仅是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现在的我们,想事情变得复杂了,同时也世俗了,把许多美好的东西都丢失了。让我们也学习孩子,找回那一份童真,用一颗纯真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说,“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的确,我们大人总是以自己长者的身份来要求孩子,统一孩子们的思想,这样也就阻断了孩子们的创新和发展,这样是不对的。我在读的过程中也在反思自己,我应该向孩子学习什么?如何学?他们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也是一种灵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他们天真灿烂的笑容,感人的举动,无时无刻都在我的眼前闪动。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多和孩子交流、沟通,走进孩子的世界,听听他们的内心想法。其实我们也曾是孩子,看到现在的孩子,也想起了曾经的自己。是啊,童年的记忆是多么的美好。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是新世纪教育观念的重大变革,我们要将孩子身上的优点发光发亮。
其实孩子也在模仿着我们,他们的一举一动是那么可爱。童真的话语,善良的举动都是在反映我们的日常生活,孩子是一面镜子,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就说明了我们大人的做法。所以,我们应放下姿态,向孩子学习,及时反思自己,提高自己,为孩子树立榜样,学习孩子的乐观、学习孩子的纯真、学习孩子的执着,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因为孩子们,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因为孩子们,我们才能共享欢乐,变得纯真,理解生活的不易。
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经历;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无意的举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笨孩子读后感篇3
在暑假,我读了小故事大道理这本书,其中战胜命运的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两个战胜自己命运的孩子,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两个孩子凭着坚强的毅力,战胜命运,开创了生活的新路。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成为音乐家,耳朵却突然失聪;另一个爱好绘画、想成为美术家,眼睛却突然失明。面对厄运,他们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一位老人听见了他们的怨恨,开导他们换个想法,让耳朵失聪的孩子改学绘画,让眼睛失明的孩子改学弹琴。孩子们听了,心里顿时明亮了,欣然接受了老人的建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了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认为耳聋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精神能高度集中;而眼睛失明的孩子认为失明反而更好,能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心神更加专注。果然,耳朵失聪的孩子成为艺术超凡、名言四海的美术家;眼睛失明的`孩子成为技艺卓绝、饮誉天下的音乐家,他们坚持刻苦、毫不懈怠,终于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
后来,美术家和音乐家相继遇上老人,他们向老人表示感谢,而老人却告诉他们,当命运断绝了一条道路的时候,他常常会留下另一条道路。只要努力,就能开创美好的未来。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埋怨命运,而要依靠自己。这个故事,使我对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句名言有了颇深的体会,并让我懂得了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不要抱怨命运的残酷,但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勇气,努力顽强地拼搏,时时想到“我还有……”这样美好的明天属于你。
这就是生活的滋味。命运是一种极端,它可以使人终身幸福富贵,也可以用残酷的手段摧残人的美好理想。
笨孩子读后感篇4
不经意间,草长莺飞,柳树垂下了“万条绿丝绦”,公园里一树树、一片片的盛开的花朵,告诉我们现在已经“万紫千红总是春”。脱下了厚重的冬装,在暖暖的春日里,看着这本暖暖的书,心里充满了感动。
?铁路边的孩子们》是英国女作家伊迪斯?内斯比特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家庭在经历变故后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这是一个“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的生活富裕而温馨幸福的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爸爸“十全十美”,妈妈温柔贤惠,三个孩子——姐姐罗伯塔、弟弟彼得和小妹妹菲莉丝一起过着平静而快活的日子。
突然有一天,爸爸因为被人诬陷而入狱。
面对突发的变故,妈妈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坚强,相信爸爸的清白总会得以昭雪。她带着孩子们搬到乡下一个座落在铁道边的房子里,开始了一段艰难的生活。
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也不知道爸爸去哪了,但是他们纯真、善良的本性让他们很快的适应了变化,并且在艰苦的生活中发现了种种的乐趣。他们去附近的火车站,去村子里,去小山上玩,他们用真诚和热情与车站的搬运工、站长和村里的人都成为好朋友。
不知道外国是不是也讲究家风,但是“善良”无疑是这个家庭的“家风”。
看到妈妈把俄国的落破作家带回家里给予照顾和帮助,孩子们在发现并救出了小“猎狗”后,自然而然地把受伤的孩子带回了家里救治。这正是身教胜于言传。孩子们想为好朋友——车站的搬运工珀柯斯过一个不一样的生日,想出了去邻居那里收集礼物的办法。妈妈担心珀柯斯会误认为这是一种施舍,孩子就想到在送礼物的同时把送礼人的祝福也写在卡片上。
所有的作为都是源自于“爱心”,发自于“善良”。
孩子们之间也会发生争执和小矛盾,但妈妈从不训斥————她用最为自然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姐姐和弟弟因为争夺耙子而导致弟弟的()脚受伤。如果是我,一定会大呼小叫的批评姐姐一顿,但是故事里的妈妈没有说一句指责的话,只是神情紧张的救护孩子,让姐姐从弟弟的痛苦中感受到错误的严重性,并最终真心地说出了那句不太好说出的话“我真是太抱歉了!”我想,这就是“上善若水”“无为之治”吧。
故事有趣感人,而任溶溶的翻译也是妙趣横生,丝毫没有生硬和晦涩,让人如沐春风。
笨孩子读后感篇5
很幸运得到了尹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的翻看了一下,很实用的一本书,从98个经典的家庭案例入手,涵盖了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等各个阶段的教育问题。
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经常会犯一些不利于宝宝成长的错误!通过尹老师的书,我认识到自己犯的很多错误,我要努力改正做一个合格的妈妈。
逗孩子玩其实是很常见的一件事情,经常听见别人对小孩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把你的东西给我吃点吧,走,跟姨姨去买糖去吃看了尹老师的书才知道这是一种恶习,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别人的不信任!我看完这篇文章立马和老公分享了,我俩达成一致,从自身做起不逗孩子(包括别人家的孩子)!也要做个恶人,不允许别人都孩子!给宝宝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让宝宝快乐的长大!
尹老师在书中说的哺乳和带宝宝的问题,正好坚定了我哺乳和亲自带宝宝的信心。宝宝现在快15个月了,从宝宝半岁起,我妈妈就说等宝宝14个月左右刚好是秋天,是适合断奶的季节,让我把奶断了,让婆婆帮忙看孩子,让我继续上班,我一直都没有同意。
前几天回家,亲戚朋友都劝我让我给宝宝断奶,说天冷了,把宝宝放在家里好!还催着赶紧要二胎什么的。说实话要二胎不是很着急,断奶我有点动摇了。后来看了尹老师的建议,我决定让宝宝吃到两岁,并且我要坚持自己带宝宝!
很喜欢尹老师的两段话,以此作为本次读后感的结语吧!
爱孩子,从哺乳开始。未来很远,我们不知道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现在很近,用拥抱和乳汁让我们和孩子更亲近!
虽然让婆婆看孩子看似是一个大便宜,但这样的便宜不能捡!
笨孩子读后感篇6
冬日的阳光浅浅淡淡,透过玻璃窗,洒在桌上干净柔和。路上行人不多,偶尔会从附近传出几声鞭炮响,节日的城市没有想像中的喧嚣。儿子趴在书桌上写作业,我倚在桌边,展开书,心也安静下来。今天要读的,是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
这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的两个孩子成长的散文,平凡的事件,浅显的文字,展示着孩子的天真与母亲的欣喜。印象中的龙应台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急公好义、言辞尖锐,为社会文明振臂疾呼的女中豪杰。而这里的龙应台充满母性的温情,活泼温暖的语言,还原出一幅幅温馨的亲子画面。让读者看到、听到、感受到,然后若有所思。
在教育孩子方面,她有自己的方法。她用母爱引领孩子认识世界,随时随地耐心地教孩子认识自然万物——天上的云、地上的花、路上的车……她和孩子们一起救出落难老鼠、照顾阳台上的“客人”、放飞蜻蜓……她用身教告诉孩子要善待生命,热爱自然。孩子的教育任重道远,做母亲的有时也有迷惘:要不要让孩子接受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怎么跟孩子解释“神话、迷信、信仰”的不同?怎样给孩子讲《水浒》中的好汉行为?……母爱渗透在生活中的细微处。母亲在耐心地付出,安静地等待孩子的成长。因为她懂得:爱,首先必须是对幼小生命的尊重,而尊重缘于平等。因为她懂得:他的名字叫做“人”。也因此,她会考虑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还很小;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会去简单粗暴地指责……这个伟大的母亲,不露声色地给了孩子——善良、正直、诚实、担当……
“有些经验,是不可言传的。”慢慢来的或许不仅仅是孩子,或者说我们还都是孩子。慢慢来,因为成长需要时间;慢慢来,因为享受和品位也都需要时间。
笨孩子读后感篇7
寒假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间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着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国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自己“作为女人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看到封面我没有认为封面及插图跟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才慢慢发现了其实每张插图都是真实的照片。看得出来,每张照片的颜色都不是那么鲜艳甚至有些泛黄,家具及汽车也都和现代挂不上钩,即便如此,我却从中发觉每张照片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给没有学进、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笨孩子读后感篇8
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好书,我们现在,又或者是等到为人父母,都可以读一读。初读龙应台的书,便是这一本《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的作品,几乎都是铁骨铮铮,有着女权主义意识,针砭时弊的。然而这一本,却是例外,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女子与小人》里的为女权抗争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里追求民主的评论者,有的,只是讲述,或者说是记录,自己作为母亲,和两个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
文中的龙应台,是不是初为人母的欣喜,才决定用这样细腻温情的文字,这样充满母爱和童真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几页,我就醉心于她的文字,才发现,这个以笔为剑的作家,竟也有万丈柔情的一面,也许是同许多家长们一样,一被加上妈妈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证孩子的成长,欣喜地与我们分享。也许,之所以爱上这本书,也是爱上那种关怀孩子的感觉,不掺杂多余的情感,只是出于自己的疼爱。
读到后来,在那些文字里,也找不到一处刻意修饰的温情。龙应台习惯把文中的称自己为“妈妈”,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她就像是和读者一起,看着这两个调皮又可爱的孩子,和他们温柔的妈妈,在这小小的册子里,一起经历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岁月自然不会总是快乐,无忧无虑的,也会有孩子的吵闹调皮,会有自己感觉累的时候。然而,在书中,并没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没有太深情的言语,甚至于没有刻意分享的喜悦,没有标榜自己的教育理念,龙应台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记录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琐碎,不经意的细节,比如妈妈耐心地教孩子认识周围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后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话故事里残酷、不符合准则的情节,当孩子偷拿了超市东西的时候,手捧鲜花和孩子一起向老板道歉,也就是在这些细节中,表达自己对于孩子们的爱和期盼,希望他们都能成为“像树一样正直的人”。
龙应台在书中说,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大人成长的过程。因为知道了如何去关爱一个更弱小的人儿,如何用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学会了耐心,学会了处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她始终认为,孩子是上帝给予母亲的天使,所以并不遗憾孩子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在朋友来欧洲拜访她的时候,她还得满足孩子的愿望,以致于和朋友交谈几句的时候,还给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当朋友问起她遗不遗憾孩子打乱了自己计划时,她觉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没什么遗憾可言了。文中龙应台对于孩子的爱,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权利,耐心尽到自己的义务,也教导他们不能因为是孩子就能随意犯错。她并不刻意要求孩子们去达到什么目标,但却关心他们能不能成为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为如此,在看到孩子们能够知错改正,内心逐渐成长时,我也总是能够在字里行间,细节之处,体会到她作为母亲的幸福。
不同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龙应台的教育观是“孩子你慢慢来”,她不主张消灭孩子的天性来强迫孩子,不认为调皮捣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善良而纯真的,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来对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错,就应该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让他们的内心逐渐成长。但是,她也注意不让孩子过早接触到过于世俗化的东西,比如比较残酷的故事情节,她会把《水浒传》放到高高的书架上,不让孩子们拿到,讲童话故事的时候会警惕一些不适宜的情节。孩子犯了错,她会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们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武力。慢慢来,因为龙应台希望孩子们可以珍惜他们的童年,期盼他们能够学会独立自主,慢慢成长为“正直的小树”,而不是过早地接触这个社会,和那些本不应该过早出现在孩子世界里的东西。并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够坚持到底,最先冲到终点,慢慢起步,也未尝不能后来者居上。
“你在想什么,妈妈?”钓鱼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亲。母亲叹了口气,说:“妈妈不快乐!”伸手去揽那小小的身体。小伙伴却站直了身子,摸摸妈妈的脸颊,正经地说:“妈妈不要不快乐,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母亲像触了电似地抬起头来,不可置信的问:“你说什么?你说什么?”“安安很快乐呀。安安快乐,妈妈快乐。妈妈快乐,爸爸快乐。”孩子的内心单纯,简单,慢慢来,不也挺好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