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出令人感动的读后感,我们需要在文字中传递真挚的情感,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会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记录下内心的感受,以下是58汇报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偷东西的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偷东西的读后感篇1
领取学习材料的时候去得有些晚了,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果然,柴静的《看见》是大热门,被同仁们一扫而空。不过我没有可遗憾的,因为剩下好多本的闾丘露薇《不分东西》才是我的第一选择。
只是此情此景让我不由联想起前些时候网上的几段争议声音,觉得挺有意思的。柴静在《看见》的自序中提到,央视评论部副主任陈虻曾问她做新闻关心什么,柴静的回答是“关心新闻中的人”,并指出是这句话把她推到今天。闾丘露薇则对此这个说法存疑:“如果一个记者,做新闻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那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这是不称职的。”
闾丘露薇认为,记者选择的个案应能从点到面带出涉及到公众利益的问题,“如果只是关注人而不去寻求这个人的遭遇背后的原因,那这样的新闻报道是不合格的。”她认为,关注人安全讨巧,但是最终受益的是媒体人本身,却不是公众。
我不是新闻工作者,对这两位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和背景下,所呈现出不同职业理念和方式的孰是孰非,在专业领域上是完全完全没有发言权的。只是觉得,闾丘露薇对人气爆棚的柴静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并且引发一些讨论,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是十分需要的。以闾丘的江湖地位,她的发言肯定不是为搭柴静的“顺风车”炒作自己,而只不过是想到了,觉得有必要,也就说了。
打开《不分东西》的扉页,一看目录,我不由哑然失笑,赫然印着“第一部分 偏见的形成”。回想刚才自己的一通感想,是不是存在着偏见呢?因为从《战地玫瑰》开始,我就成了闾丘的“粉丝”,一直关注她的书和主持的凤凰卫视节目。同为上海人当然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她文字和言行所体现出来勇敢、智慧、理性、独立和诚实的人格力量。有许多人也因此说闾丘不像“上海人”,以为这是对她的称赞。我觉得会这样讲的人必定是不了解上海人的,闾丘也不大会喜欢这样的赞扬,因为除了“勇敢”这点需要商榷外,其他的特质恰恰是印在大多数上海人骨子里的东西。而自己作为男性,又是学理科的,柴静略显煽情的主持风格不太对胃口,这样看来,显然已经有偏见在我心中了。
闾丘露薇在自序中这样说到:偏见是不分地域、种族的,偏见来自于对资讯掌握的多少,以及使用怎样的思维模式。很多时候,带着良好的出发点、善良的用心,同样会产生偏见,因为正是先入为主的立场,阻碍了个人用开放的心态去获取更多的资讯,甚至会对那些和自己的观点不符的看法产生抗拒,严重的,会质疑提出这些观点的人的用心。
联系到自己的职业,我想几乎每个老师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中发现几个不大符合自己标准的学生,或许他喜欢插嘴;或许他不记笔记;或许他斜着眼睛不屑地看着你。有些教师可能会由于偏见对这些心目中的“坏学生”采取所谓“冷处理”的方法,只要你不惹事,我也不会理你的无为而治。
面对偏见如何尝试着消除呢?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闾丘观察到,中国政府是这样做的:越来越积极地开展公共外交,通过国际论坛、会议、报纸、网络、出访时和各国人民聊天、打棒球等多种方式尝试着和不同文明、不同宗教的国家和人民展开对话,进行沟通。当然这种沟通时建立在彼此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对话并不是一定要说服对方,很多时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对方,才有可能消除偏见。
回到教师职业的话题,教师即使冒着可能会发生不愉快的风险,也应该和“坏孩子们”沟通,教师也许会发现:他喜欢插嘴,是因为他举了5次手,老师都没有叫他;他不记笔记,是因为这个问题他早就掌握得很好了;他斜着眼睛不屑地看着你,只是因为视力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看得清楚。无论如何,沟通总是必要的,可能消除偏见,也可能会影响教师职业生涯和学生的人生发展。
闾丘在后记中总结媒体人应该具备的品格:无私付出、独立思考、勇气、真诚、理性、坚守底线。我想,这也是每个教师,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品格。
偷东西的读后感篇2
你相信在你家的地板下面有一群可爱的小人吗?那是一群怎样的小人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借东西的小人》一书会解开你心中多有的疑问,那就赶紧跟着我一起去遨游小人的世界吧。
故事的主人公是艾莉缇,她是一个天真,快乐,美丽的小女孩,她有一个充满温馨和谐的家庭。他们生活在地板底下,靠“借”地面上的“巨人”的东西为生,他们最害怕被人发现。翔是一个心脏有问题的小男孩儿,过几天就要动手术,他很爱小人族,还热情款待小人一家,他送给艾莉缇一家送方糖,还把美丽精致的厨房送给了艾莉缇一家用。在阿春姨想抓住艾莉缇一家时,是翔帮助他们成功脱险。
在我的眼中,我觉得书中最感人的就是艾莉缇和翔纯真的`友谊,艾莉缇不但为她的家庭着想,而且很关爱翔,为了不让翔为难,他们宁可抛弃自己的家园,选择到处漂泊流浪。而翔也很爱小人族,他甚至不顾自己的疾病去救助小人族,去见艾莉缇。虽然他们处在不同的世界里,但是他们能为彼此着想,不顾一切地帮助和保护对方。这是一种特殊的友情,一种特殊的关爱,一种神奇的友情,一种神奇的的关爱……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一棵棵小草,一只只忙碌的蚂蚁……甚至我们的父母,老师,同学,兄弟姐妹……都有着艾莉缇一家的影子,不管他们是强大还是弱小,他们彼此关爱,风雨同舟。是爱让他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获得了幸福的生活。
真想打开那地下之门,看看艾莉缇和她温馨的家庭;真想撬开那地下之门,看看那神秘的世界。
偷东西的读后感篇3
“这是一只眼睛,或者说它看起来像一只眼睛,像天空的颜色一样明亮,一只跟她自己的一样的眼睛,但巨大无比,一只闪亮的眼睛,她吓得透不过气来,坐起了身子。”这是《借东西的小人儿》这本书的片段,我深深地被这个童话故事吸引。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小女孩一家的故事,她们很特别,只有小拇指那么大,所有的生活用品和食物都是“借”来的,她们小心地躲在古老的时钟下面,过着不能让大人世界发现的生活。这天,小女孩儿和爸爸一起去借东西,一不小心,被一个大人世界的小男孩儿发现了,爸爸一慌神,从高处跌下来受了伤。从此,借东西的重任落在了小女孩身上,小女孩没有退缩,勇敢地挺身而出,承担起了家庭借东西的责任,让家人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我很欣赏这个小女孩儿,她很爱她的家人,在家人有困难、家庭出现危机的时候,没有担心自己小,而是勇敢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小女孩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脑海里全是小拇指大的小人儿。晚上我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我和爸爸变成了小拇指大的人,家里没有糖了,我们要去“借”糖。我们首先要经过一个巨大的柜子,爸爸把挂勾掐在缝隙里,很快的从柜子上滑了下去,可是这个时候,突然绳子断了,爸爸摔了下去。我看见了,赶忙一把拉住爸爸的手,可爸爸太重了,我已经筋疲力尽了!在这紧急关头,我发现桌上有一个双面胶,我立刻把双面胶粘在自己手脚上,把爸爸的手也用双面胶和我的手粘在一起,我们一起奋力向上爬去。终于,我们到达了安全的地方。爸爸欣慰地拍了拍我,说:“小伙子,长大了,真棒!”
叮叮叮,闹钟响了,我睁开眼睛,原来是个梦。我很想对爸爸妈妈说:“你们的儿子长大了,我是家庭的一份子,请你们相信我,能够为你们做很多事!
偷东西的读后感篇4
我记得实习的时候,办公室的曲老师对我说过,传媒行业看似风光,其实只是外人不了解,实际上付出的辛苦是非常非常大的,那些光鲜亮丽的主持人,在电视机前是如此风光,但是在卸下妆以后,脸上的灰败已经无法看了。
这些话在我实习的日子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我的一个实习生同事为了工作加班加点,她家住的很远,每次来回各要一个半小时,忙的焦头烂额,瘦的不成人形了,最近的这段日子,拖着高烧也来上班,脖子上都是拔火罐的印子。
我打心眼里心疼这个比我大了4岁的姐姐,也很高兴认识她,我总是把身边的人拿来当做榜样,虽然她发着高烧强忍着来上班很不好,但是我依然佩服她的毅力和勇气。
我一直很想变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想要出去租房子,自己赚钱,自己念书,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怕这样累趴下了也好,但是往往决心下到一半却又会懈怠下来。我常常会想,其实我想要做的很多事情都这样慢慢的被我放弃掉了,那我还剩下什么呢?
就像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闾丘露薇,她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那战地记者的光辉形象,而是她一路走过来的艰辛,她做过会计师,做过销售,做过翻译,还买过文化衫,推销过汽水,在咖啡屋里打工。她经历过的一切都是她本身最宝贵的财富,人生经历的越多,看东西就会越透彻,做出的决定和走的路,也会更通透,更坚实。
偷东西的读后感篇5
今年暑假,我阅读到了《借东西的小人》这本书。这本书是由英国儿童作家玛丽。诺顿写的。十分有趣,这本书在欧美家喻户晓,1952年获得卡内基儿童文学奖,20xx年入选卡内基奖“七十年来十大童书经典”。明明放在桌子上的小玩意,怎么就找不着了?说不定被地板下的小人“借”出去了哦。
这本书介绍“借东西的小人”波德一家住在一座古宅的时钟下面,他们只有小手指那么点大。他们的生活用品,食物啊都是借来的,可不一样的是,别人借东西是有借有还,而他们借东西从来都是有借无还。另外,波德一家防老鼠和“巨人”来袭,设置了重重机关。可不要小看这些机关,不是力气特别大的小人还打不开这机关呢!再来介绍一下波德一家人吧!波德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借东西的高手,他的妻子霍米莉是一位家庭主妇,他们的女儿阿丽埃媂是一个好奇,爱冒险的小孩子。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是从阿丽埃媂出去借东西的那一晚发生转变的!阿丽埃媂借东西时被人看见了,看见她的是一个英国男孩,但他很同情她,也很友善,并不像波德说的那样可怕。从此,波德一家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小男孩送一些东西来给波德一家),小男孩充当起了他们的信使,给波德的亲戚送信。可好景不长,女管家发现了他们,并且叫来了警察,猫和捕鼠专家,没有办法,波德一家只好搬家,最后,在獾洞住下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东西借了一定要还,有句话说得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文中的小男孩也使我受益颇多,他第一眼见到啊丽埃媂时,表现出的并不是惶恐不安,而是友善并礼貌地与她打招呼,就像是多年不见的好朋友那样,他的友爱、善良使我钦佩。
偷东西的读后感篇6
这段时间里,我读了一本书,叫《爱找东西的小男孩》。我被里面一个叫金敬礼的小主人公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是一个头发软软的、个子小小的眼镜男生。喜欢低头捡东西,并孜孜不倦地寻找主人,他好像能把你丢失的东西统统找回来。他是四(七)班的失物招领员。
向佐老师来到样样垫底的四(七)班当班主任,为了给学生鼓励,她突发灵感,让班里的学生人人都有了不起的岗位。于是,班长成了机长一号,还有新闻发言人、超级领座人、维和警察等等一大串。最后“失物招领员”落到胆小内向的金敬礼身上。他开始守着一大堆奇怪的失物,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能找到每个失物背后的那些小秘密。最后他竟成为同学们眼中那个什么都能找到的家伙,让好多人体验到了失而复得的惊喜。在爱心拍卖会上,金敬礼把很多没人领的东西拿出来拍卖。
金敬礼结识了一个女生——丢丢。爱心拍卖会上,金敬礼把自己以前捡到的东西拍卖出了。小别墅主人是丢丢,丢丢的爸爸出现了,给他们讲了这么一段故事:丢丢和妈妈出去玩,看见了一个漂亮的小别墅,想买,可是妈妈的'钱包丢了,母女俩只好回家。爸爸回家,丢丢就向爸爸讲述那座小别墅,爸爸立刻冒着雨就去买了,可不幸的是爸爸的头部被雷弄失明了。伤心的丢丢因为爸爸要给她买小别墅而变成失明,于是丢丢就把小别墅藏起来,但后来不知怎么丢了。校长听了这个故事后决定要把这个小别墅永远让金敬礼保管,不再拍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东西,这让我想起了我曾丢失的心爱之物——手表。还记得那天心急如焚的我到处仔细找呀找呀,把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找遍了,可都没有找到。这次教训给了我要好好珍惜物品,不要丢三落四,要记得用完的东西要放回原处。我还想,要是我们班也有一位像金敬礼这样的同学那该多好啊!很多丢失的东西没人认领可以物归原主,很多丢失东西的人也能找回自己的东西。
偷东西的读后感篇7
这是一本关于媒体的书。书名叫《不分东西》,大意是抛却一切左右、敌我等偏见,不加预设,一心求真。具体内容以案例分析为主,多为故宫星巴克风波、哈佛女孩、抵制家乐福等近年热___。——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有了一种“这本书我好像读过”的错觉?不错,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曾是喧嚣一时的热___,每个事件都曾经过连篇累牍的媒体报道,有错漏,有误会,有断章取义。我们关注过,评议过,争论过:既包括事件本身,也包括媒体在其中的表现。我们受过偏见的蒙蔽,讨论过怎样避免偏见,更曾经思考过面对偏见如何应对。
所以,如果你要问我这本书里有什么东西可令人耳目一新,那么答案是:没有。
但这依然是一本好书。
首先,因为这是一本系统的书。闾丘露薇自05年在新浪开博客以来,已经写了近千篇博文,此书却并非博文汇编。书中案例亦非简单堆砌。刚又翻了一下目录,章节脉络清晰可辨:偏见的主要成因 – 摒除偏见的总原则 – 结合不同案例分别具体分析 – 如何应对偏见……这样经过系统组织的材料,价值远大于每一部分之和。即便你对书中的每个案例都已足够熟稔,跟着闾丘露薇重新梳理一趟,亦能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其次,闾丘露薇身为名记,或曾直接参与事件,或能获取更全面的咨询,更能从新闻从业者角度感同身受。做惯了新闻媒体受众的我们,难免好奇:同一件事,在媒体从业者角度看来是什么样子?这本书多少能满足我们“用闾丘露薇的眼睛看新闻”这一好奇心。即便看完之后发现并无太大不同,这一“发现”本身也是收获。就好比,能发现“山那边也没什么不同”,也并不枉这一趟爬山的辛苦。
以上绝非空话。既然在态度、认识上“并无太大不同”,那么我们与一位高水平新闻从业者的不同之处在哪呢?倘不能问出这个问题,这本书就未免白看了。许多事情都是知易行难,关乎毅力,更关乎能力。我们都知道偏见从哪里来,但在生活中却总是放松警惕,以好恶代替真伪。即便提高警惕,但世事复杂难辨,个人亦难免缺乏去伪存真的能力。回头看书中案例,当然清清楚楚,昭然若揭。但在当时,我们当中又有几人能灵台清澈,全身而退?今后若能加倍反省自觉,知难而进,就正是读完此书后的大收获。
“反省自觉,知难而进”更不是一句空话。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世界已成一块奶酪,偏见谣言的陷阱遍布其间。闾丘露薇在书中特意提到了微博,固然大力赞扬了其积极作用,也对其散布不实信息的情况表示了担忧。而后者正是我近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作为网络时代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公民,以往我们往往致力于积极传播各种信息,但今天看来,“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成问题,反倒是“核实”显得尤为稀缺,因而也尤为重要。前几天我还在【我说】里提及,是否可以组一个“谣言揭穿社”这样的社团?
半年前,一位学新闻出身的朋友曾向我分享了“如何与记者打交道”的诸多经验,大部分记者在其口中都不可信、需提防,但她又说:“有一类记者,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极高,对他们就可以完全信任。比如说,闾丘露薇。”——这番话给我留下印象极深。如今想来,要是闾丘露薇自己听到这番话,只怕也要冷汗涔涔。任何人或实体都会犯错,世上并无绝对公正中立的媒体,——即便cnn,08年的时候不也闹过断章取义的丑闻么。就好比这本书封面上的视力表:你知道,那些东倒西歪的e,一行小过一行,无穷无尽,总有一行你看不清。偏见无止境,对真相的寻求亦无止境。
偷东西的读后感篇8
偏见,这个贬义的词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地不渗透我们其中,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形成的思维模式不同,对一个事件资讯的掌握不同,都是会存在偏见。刚刚读完这本书时我也在反问自己,我对什么有偏见,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偏见?
喜欢的新闻人不算多,rose是一个。03年的伊拉克战争让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表面文静内心强大的女子。 从她的文字里总是能感受到一种冷静的思索和别样的理性。在这本书里她思考了很多,也以很多实例来叙述我们对事件看法的偏见是怎样形成,如何不分东西。我很赞赏她的一个观点:就是只有新闻的宣传,而不分“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对事实进行如实地报道,并深度剖析事件的内涵,同时不添油加醋,使人们 对事件不会产生偏激的想法。然而可悲的是,现在随着商业化越来越严重,很多媒体报纸都是在向一个哗众取宠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为了博取大众的眼球而牺牲了自己的职业信仰。但是也不全是这样,也有更多的新闻人在为了自己的信念在努力工作着,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人们看到了希望。rose在书的结尾里引用了一个很经典的道理,半杯水的道理:
其实这就是半杯水的道理,悲观的人总是看到还缺半杯水。作为媒体,既要告诉大家已经有了半杯水,也就是政府已经做了哪些,也有责任告诉大家还缺半杯水,也就是政府还有哪些没有做到。政府的责任,就是尽快地去把这杯子逐渐装满,虽然这个杯子会越来越大,不管怎样努力,总是只有半杯水。
我喜欢rose,小萌,柴静这样的记者,她们可以坚守着这份职业的底线,而这份底线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像她们这样真诚理性的记者会用一种更敬畏的态度去面对这份职业和自己的生活,出于正义公平的角度去记录这个社会的变化。
向rose致敬:希望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成为一个爱自己的人,因为只有学会爱自己,才懂得爱护他人,才懂得控制自己坚守住那一份底线,找到让自己幸福的感觉。
最后用双城记的开头语做结尾: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