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实际的教学进度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教学时间和任务,提高教学效果,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雪中的我教案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雪中的我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父子俩在险恶的环境面前充满自信,不向困难屈服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深信任。
3、认识“塌、昔、墟、掘、爆、勘”等六个生字,会写“昔、漆、拐、挖、掘、控、辟、拥”等八个生字,掌握“昔日、漆黑、拐弯、挖掘、控制、开辟、拥抱”等词语。
【教学重点】课文的4~自然段父亲挖掘废墟、寻找儿子的经过是课文的重点。
【教学难点】
1. 体会父亲救助儿子和儿子等待父亲过程中的心情,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及深
深信任。
2.在对比中品味文中语句的用语准确和表达技巧。
【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二、展示交流
(一)揭题,交流资料
1.读完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
3.说到地震你想到了什么?你有关于地震的哪些资料?(学生交流资料)
4.小结:
地震这一天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虽然灾难无情,但是人间有爱。在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也有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汇报学习
对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说一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有自己的话说一说,读课文,汇报生字词及词意。
3.按自然段汇报你学会的、理解的生字词。
4.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正音。
5.理解体会生字词。
6.出示“词语花篮”词,并自己添加其他好词佳句。
(三)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的文章以前是怎么分段的呢?还可以怎么分?
2.小结:
分段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要有根据、有道理
(四)再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1.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说说为什么感动?
2.汇报读,师相机指导。
(五)指导书写生字,“漆、挖、掘、控、拥”。
第二课时
一.展示交流,整体把握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句话包含了哪两层的意思?
二.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一)请大家自由品读课文,从哪里我们感受到了这位父亲的了不起?请你边读边想象画面,在你觉得有触动地方画上标记,也可以用一个字或词,记录下你读时的感受。
(二)引出重点段
1.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那个地方最让你感动,甚至有潸然泪下的感觉。(学生答后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2.指名交流并初步引导读出感受
(三)体会重点段
读这段话的时候,哪一句话首先抓住了你的心?
1.体会“他满脸的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1)这句话里又是哪些词语抓住了你的心?引导学生想具体样子。
(2)父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在这38个小时里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讲述想象内容,师引导读好此句)
2.体会他挖了“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八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1)你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词里感受到了什么?(比较课后第三题文句)
(2)你能把这漫长和艰难读出来吗?
(3)从这个“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课文里找找看哪些人曾经阻止过他,为什么阻止?(指导读人们劝说的话,读出着急、担心的语气。)
(4)小结:
但为了救出儿子,父亲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却是了不起,让我们来配合读课文5-9自然段,读出这份沉甸甸的父爱。
3.体会重点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1)父亲36小时不眠不休,哪来的力量?
(2)这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平常他什么时候会对儿子说这句话?
(3)小结:
高兴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悲伤的时候,父亲会对儿子说:____
胆怯的时候,父亲会拍拍肩膀,鼓励儿子说:别怕____
(1) 如今儿子在废墟底下生死未卜,父亲虽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们能感受到他心里对儿子的一声声叮咛,一次次呼唤,他会在心里一遍遍对儿子说什么?
他又在心里一遍遍对自己说什么?
(5)小结:是对儿子的承诺,是对儿子深深的爱支撑着父亲。所以尽管挖掘得如此艰难,尽管希望如此渺茫,但他没有放弃。
(6)36小时候,父亲已成为什么样呢?
三.检测反馈
感情朗读课文1~10自然段。
总结:此情此景,谁看了会不为之动容!我们要对这位父亲说:您真了不起!
第三课时
上节课我们被父亲的了不起的行为震撼了,心里满是沉甸甸的父爱。下面我们把目光聚集在儿子阿曼达身上。
一.展示交流(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默读课文第11~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可以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2.为什么他不怕?(无论……,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想象补白
(1)就在父亲进行着漫长而艰苦的挖掘的同时,儿子和伙伴们在黑暗的废墟下进行着漫长的等待。在等待中,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阿曼达又是怎样做的呢?
(2)那是怎样惊心动魄的38小时,怎样饥饿恐惧的38小时。可惜文章没有描述,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阿曼达是怎样激励这13个小伙伴熬过这艰难的38小时的。先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学习文章对父亲描写的方法。
(3)生交流练笔内容。
(4)小结:
阿曼达就是这样不断的.鼓励自己,也鼓励着同学,他把对父亲的信任化作战胜一切困难和恐惧的勇气,所以我们说:这位儿子真了不起!
二.赞美父子,照应开头
1.让我们齐读20~23自然段,让我们看看爱创造了什么奇迹!
2.地震是残酷的,但是父子间因爱所产生的能量远远超出了这次地震。此时,我们不由地发自内心的赞叹: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真了不起!
三.检测反馈
1.这种“了不起”源于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下面让我们用这句话来回顾一下这个艰难的历程:
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是这句话____
当人们都来阻拦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依然是这句话____
父亲不在乎那38小时的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因为他知道,此刻,他儿子一定跟他一样,在默念着那句话,那就是____
四.板书设计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决不放弃 爱 乐观善良
了不起
教学反思: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文中对父亲的动作有一些细致的描写。对于这些词句,我采用了联系了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些文字读懂、读活、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雪中的我教案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他的爱的,儿子又从这伟大的父爱中得到了怎样的力量。
大声快读、整体感知
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通读全文,了解课文故事的梗概。读的过程中画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解决。
接读课文、复述故事
操作:选定几名同学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记录出问题的地方,然后集体纠正;指定一二名同学复述故事的梗概。
小声细品、提出问题
要求:轻声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亦可选择重点段落细品,把自己不懂得地方用曲线画出来打上问号,把自读懂的地方,用铅笔在空白处写出感悟。
归纳问题、小组探讨
操作:老师归纳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小组的形式集体探讨,边探讨、边读文、边记录。老师巡视深入小组与其共同讨论,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要求:针对刚才小组内的讨论,自己找出有关段落反复默读品味,重新写下感受。
整理思路、班机汇报
各组指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整理笔记、反思收获
整理自己在这节课中所提过的问题,参加讨论过的问题,得到的收获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的体会文章当中描写的是怎样的一位父亲,他的伟大之处在哪里?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回忆故事、简评父子
操作: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简单的说一下你认为这是一对什么样的对父子。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赏析词句、品评父子
操作:1.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是父亲了不起,再是儿子了不起。
2.画出文章当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细细品读,写下感受,看看他们了不起在什么地方。
3.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的去朗读它。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废墟。”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些客观的环境,给这位父亲的救援带来的极大地困难和危险,然而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当其他的父母哭喊着离开的时候,这位父亲又是怎样做的呢?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再没人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父爱的力量,终于掘开层层废墟,看到了希望。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真诚的承诺,才有了儿子的: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可以看出儿子是从父亲那里学会了爱!爱父亲!爱别人!
角色转换、感悟真情
闭上眼睛想一想自己如果出在当时的情景当中,你会怎样做?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父亲、儿子、警察、……),来体会当时他们不同的心情。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课本剧,要注意不同人的语气、语速和动作。
深情、齐读课文,体会父子的了不起。
作业:
1.写一篇对文中父亲的人物赏析。提示:可以通过对文章当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来进行分析,还可以把这位父亲与其他父母不同的表现加以对比进行赏析。
2.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学反思: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1至12自然段,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二)质疑: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上两个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洛杉矶、阿曼达、地震、安顿、坚定、疾步、挖掘、破烂不堪、绝望、叹息、悲痛、砸着、颤抖、拥抱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句子1 : “……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30万人”“ 不到四分钟”两个数字词感受这是一场大地震;找好关键词感情朗读突出大地震)
句子2:“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a、观看地震后的图片出示生字词: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从画面中可以理解混乱:乱七八糟,这就叫做混乱 废墟:房子倒塌后成了废弃的地方,那就叫------ 瓦砾:废墟里面看到有许多碎的瓦片、砖块,这就是-----)
(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你看,我们学词语可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画面,还可以联系我们的所见所闻。读书就是这样,要做个有心人。)
除了了解这些词语,还有其他词语的意思希望大家运用老师介绍的方法自己理解。
3 、在这场大地震中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冒着( 危险 ),抱着( 坚定的信念 )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 )的故事。
4、谁能完整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地说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
过渡: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请同学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板书:了不起 父亲 儿子)
三 、品读父亲的了不起,感受深沉的父爱。
1、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可以在书上画一画重点的句子、词语,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读一读。然后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交流句子:
a、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你从哪些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心理的变化、对孩子的承诺)
(2)父亲一开始的心情是怎样的?(伤心绝望)指导朗读父亲撕心裂肺的呼喊
(3)父亲一开始是伤心绝望,后来却是那么坚定,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是他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谁能来读读这段话,读出父亲这种心情的变化?(指导朗读)
(5)这段通过什么描写体现伟大的父爱?(板书:心理描写)
b、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把谁和谁进行了对比?
(3)师:别的家长是大哭,然后绝望的离开,而父亲却是埋头接着挖。面对同样的情况,这位父亲的表现为什么能与众不同呢?(引读:他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4)自由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其他家长的绝望和父亲的坚定。
指生读。
c、“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怎样体会出父亲的了不起的。
(2)把“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划上线,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句话,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写起呢?
a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时间的漫长。(指生读)
b 、师:同学们,36小时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呢?12小时是一个——生接:白天。再过12小时是一个——生接:黑夜。在过12小时又是1个——生接:白天。统共是几天几夜呀?生:2天1夜。
c 、大家想:在这2天1夜的时间里,我们平常人会做些什么?(生答)而父亲却在——生答(不停地挖)父亲手无任何工具,出了挖还用过哪些动作?(搬、推、挪、刨等)可是情况紧急,不容过多思考,就一个念头挖下去。单用一个“挖”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劳累和决不放弃,感受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深沉的爱。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师:曾经有哪些人劝阻过他?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生接);消防队长挡住他:(生接);警察走过来,(生接)。而父亲回答他们的只有这样的话:出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是什么描写?(语言描写)发现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都表达一个意思)
但是父亲的心情一样吗?你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
(1、恳求2、急切3、崩溃)
(生接)父亲多么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帮助,多么想尽快地救出儿子啊,可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接(儿子在等着我!)
(3)大家想,在挖掘的过程中,父亲还会遇到哪些困难?(生答塌方、爆炸)师:所以,父亲的衣服会(生接);到处都是(生接)。
(4)出示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句是什么描写?(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艰辛和伤痛,长时间的精神折磨,但他不放弃,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坚忍不拔、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是什么支撑着父亲,让父亲变得这么坚定,决不放弃?(生:不论……)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师: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自己在下面练习读出你的理解来。指生读,齐读。(配乐)
够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四 、总结
1 、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
2 、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心理、语言、外貌、动作描写刻画父亲的高大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如山的父爱。
3 、小结阅读方法:抓住细节描写的句子品读;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五 、作业布置
摘抄熟记精彩语句
六、阅读推荐
?背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雪中的我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生活垃圾,知道垃圾应该扔进垃圾桶,初步产生环保意识。
2、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知道分类回收垃圾,使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和幼儿共同收集塑料瓶、纸盒、包装袋等废品,收集幼儿当天做手工后的废纸、吃点心的包装纸、水果皮等。
活动过程:
1、出示收集的各种生活垃圾,引导幼儿认识、讲述。
提问:这是什么?它从哪里来的?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哪里去?
小结: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会产生很多垃圾,这些垃圾会给我们的环境带来污染,我们不能乱扔,应该把它扔进垃圾桶里。
2、认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知道分类回收垃圾,使其变废为宝,保护环境。
(1)出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引导幼儿认识。
提问:你们认识这两个标志吗?它告诉我们它能回收什么样的垃圾呢?
(2)讨论: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
小结:有一些垃圾,他还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如:纸制品、塑料制品、废金属物品、废旧电池、废旧衣物纺织品等,都叫做“可回收垃圾”。还有一些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这些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不能循环使用,叫做“不可回收垃圾”。
3、游戏:动手乐
幼儿和教师一起将收集起来的垃圾分分类,送进垃圾桶。
活动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幼儿都知道垃圾要扔进垃圾桶,但是对“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并不熟悉。这一点跟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孩子们身边的小区垃圾桶都是不用分类的,上面也没有分类标志。家长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孩子也没有更多的了解。
基于对这些情况的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将分类垃圾桶、分类标志呈现在幼儿面前,让幼儿直观形象地看到,这样比没有图片一味空谈更能让幼儿接受。幼儿在活动中不仅认识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标志,同时还了解了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垃圾”。
雪中的我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子的了不起——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重点)
3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你平时的了解,你能描述一下地震吗?
2、地震是残酷的,无情的。它毁灭了多少美好的家园,无辜的生命。地震虽无情但人有情。只要多一份信念,多一丝期望,就会多一个奇迹出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
3、有谁愿意帮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
4、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子的了不起。
二、感悟主旨
(一)请同学们打开书,想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写出你的理解与感受,并和同学交流一下。
(二)汇报
师: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
1、 理解第2、3段:1)“冲向”:体会出父亲急切地想见到儿子。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中的“漆黑”可以体会出父亲以为已失去了儿子,心情沉痛。师: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该怎样呼唤儿子?谁能喊?
3)猛地想起、坚定的站起”等词句理解。
2、 理解第5段:主要抓住别的父母和父亲的对比、父亲的眼神和话来理解。
3、理解第12段:这段话展现了父亲拯救儿子的过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同学们齐读这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
a、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可以体会出父亲挖的时间长。师:我也写了一句话:他挖了36小时,没人现来阻挡他。找生读体会作者为什么那样写而不象我这样写。(作者这样写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b、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是什么描写?从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出什么?从满脸灰尘可以体会到父亲挖了很长时间;从双眼布满血丝可以体会到父亲已经36小时没睡了,很累了;从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以体会到可能发生大爆炸了,也可能父亲被什么东西划伤了。师: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作者也很了不起,短短的一句外貌描写你们就体会出这么多,多精妙!多传神啊!
c、没人再来阻挡他:再来说明有人曾经来过但又走了。都有谁来过?找找。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们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消防队长和警察在这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劝父亲?(更能表现当时很危险)
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师: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真的失常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理解父亲说的这句话。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劝他;当儿子高兴时,父亲会和儿子分享;当发生大地震时,父亲也要和儿子在一起,所以才要挖。
4、师:在漫长的36小时,不!38小时里,父亲又累又饿,受了伤,没有一人来帮助他,但他却一直挖。老师非常想读这段给大家听。(师范读)谁也想读?生练习后指读。
5、那么,在这38小时里,是什么支撑着父亲挖下去呢?
师:父亲如此的了不起,儿子的了不起又表现在哪呢?
1、理解16段:生谈体会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4个孩子,只的6、7岁大,都蜷缩在墙角,什么也看不见。饿了,没有面包;渴了,没有水。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你们听到了吗?听到阿曼达的声音了吗?
2、理解23段:生谈体会。如果你是阿曼达,怎么对父亲说这段话?生读
3、又是什么支撑儿子等了38小时呢?
4、现在阿曼达和他的同学得救了,让我们把这一幕展示出来,一起读这段父子^对`话。老师读父亲的话,同学们读父亲的话,再找一位同学读旁白。
5、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幸福的时刻吧!再读一次。
三、总结升华
此时此刻,我心潮澎湃,我被那个为了寻找儿子在废墟上挖了38个小时的父亲而感动,为那个在废墟下等了38小时的儿子而喝彩。你们呢?回忆一下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令你感动的一幕幕,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吧!(生练读后指读)
四:作业:
1、如果你是被救的13个孩子之一,会对这对父子说什么?做什么?回去写在日记本上。
2、最后送给大家一件礼物:一本书《感悟父爱》在这本书的序中有一句话很感人,也很富有哲理: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雪中的我教案篇5
课题:生活中的小数
内容:小数的意义
课时: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除了某些商品的标价用到小数外,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说说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书上也有一些同学们经常接触的小数,看一看,说一说。
二、小数的.意义
1、一盒火柴的价格是0.1元,也就是多少钱?一本本子的价格是3角,也就是多少元?
2、一个盒子的宽是0.1米,谁知道这也就是多长?猜一猜。
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猜“1厘米”?
这个盒子的长是3分米,想一想,也就是多少米?
3、出示一条线段,如果这条线段的长是“1”,请你想办法得到0.1,标出来。你是怎么做的?好象还可以用分数表示。你能标出0.4吗?
4、你能解释为什么1分米可以表示成0.1米,3角可以表示成0.3元?
5、1分也就是多少元?0.02米,也就是多长?猜一猜。能说一说想法吗?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小组讨论一下,你打算怎么样表示?为什么?是受什么启发吗?
6、板书:0.1=1/10 0.3=3/10 你发现了什么?
0.01=1/100 0.04=4/100
教学反思: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教材中采用树形结合的形式把小数和十进分数联系起来,认识小数的意义。但学生在做作业时,4.8中的4在()位上,表示()个();8在()上,表示()个()。有个别学生出错,还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三、运用拓展
1、说一说
你觉得小数和什么数联系特别紧密?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几个等式吗?你觉得小数是什么样的数?
2、一个正方形是1,平均分成100份,2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小数表示吗?20份?
3、0.03米就是多长?为什么?0.12米呢?
4、这个正方形表示1,如果要表示0.001呢?0.013、0.216?写几个上面那样的等式。
5、0.001米也就是多长?为什么?5毫米也就是多少米?30毫米?
四、练习提高
1、第5页第1题。
2、第5页第2、3题。
五、总结。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关系,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基本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一个为1的正方形,怎么样表示0.1?
(2)0.1元是怎么回事?
(3)0.1米呢?1里有多少个0.1?1里有多少个0.01?
2、(1)把“1”平均分成10份,3份是多少?
(2)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
(3)把“1”平均分成100份,3份是多少?12份是多少?125份是多少?
教学反思:个别学生对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上的数表示多少,掌握得不是太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小数部分的读法和整数部分的读法混淆,还要加强练习。
(4)6个0.1是多少?6个0.01?13个0.01?18个0.001?
二、探索小数的数位
1、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很难测量准确,现在还准备重新测量,到目前,一般都沿用1975年我国测量的数字——8848.13米。我们来看这个数,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小数?
2、板书:8848.13
3、从左边看,第一个8表示多少?依次。边说边板书数位和计数单位。
4、“1”表示多少?“3”呢?那数位应该叫什么?计数单位?
5、练习。第4页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6、第5页第4题。
三、总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开朗的我作文6篇